九三阅兵,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 | 热点面对面

相链区块链

  杨华文

  专家名片

  杨华文,国防科技大学军政基础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袁云才 陈登辉

  9月3日举行的盛大阅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是伟大抗战精神和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赓续传承的重要体现,是坚持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的郑重宣示。

  长沙晚报理论版“热点面对面”栏目近日邀请国防科大专家,围绕九三阅兵进行访谈。

  徒步方队“一老一新”凸显温度

  记者:这次阅兵有哪些特点?

  杨华文:这次阅兵是新中国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第17次大阅兵,也是第2次抗战胜利日阅兵。与过去的阅兵相比,这次阅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内涵意蕴深。这次阅兵是在党和国家重要历史时刻一次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盛典。它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的首次阅兵,是人民军队奋进建军百年的崭新亮相,宣示的是人民军队听党指挥的坚定信念,凸显的是纪念抗战胜利的鲜明主题,展示的是军兵种结构的崭新布局,体现的是能打胜仗的实力底气,意蕴深远。

  第二,参阅要素多。一是受阅类型多。涵盖了各战略方向、各军兵种和各类型部队。二是受阅力量全。不仅有仪仗方队和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几大军种组成的徒步方队,还有新域新质战力也出现在参阅序列中。

  第三,创新设计多。为凸显纪念抗战胜利主题,阅兵设计在抗战元素呈现、仪式感突出等方面进行了一定创新。徒步方队的“一老一新”就是典型例证。“一老”指抗战老部队,受阅人员主要从前身为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等单位抽组;“一新”就是军事力量结构新布局。这是阅兵非常有温度的亮点。阅兵还将1945年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14年抗战历程等符号,融入阅兵规模、装备数量、队形编排中,很好地烘托氛围。

  “国产现役”彰显自主创新能力

  记者:参阅装备均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体现哪些特点和意义?

  杨华文:一是国产化、自主化程度高。参阅的武器装备100%是国产、自主研发的主战装备,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这与抗战时期我军使用的“万国牌”缴获装备形成鲜明对比。

  二是体系化、实战化程度高。空中梯队按照模块化、体系化编组,由先进的预警指挥机、歼击机、轰炸机等组成。装备方队由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组成,按实战化联合编组,基本涵盖了指挥控制、侦察预警、防空反导、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各类型的力量,充分展示了我军体系作战能力、新域新质战力和战略威慑实力。

  三是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高。参阅的武器装备以新型四代装备为主体。新一代预警机、舰载机等代表现代战争形态的装备体系化呈现,一批高超声速、战略导弹等先进装备、国之重器集中亮相,陆、海、空系列无人智能和反无人装备以及网电作战等新型力量闪亮登场,充分体现我军适应科技发展和战争形态演变、打赢未来战争的强大能力。

  阅兵国产新装备的展示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展现了我国国防实力。众多国产新装备公开展阅,彰显了我军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能力,以及我国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意志和强大实力。二是体现了自主创新能力。参阅装备均为国产装备,反映了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军事科技领域的重大进步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的丰硕成果。三是弘扬伟大民族精神。通过展示先进的装备,提升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警示世人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记者:此次阅兵有何历史背景?

  杨华文: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致敬伟大胜利的需要。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付出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次阅兵,是对这一决定民族命运、影响世界格局的伟大胜利的庄重回顾,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历史铁律的宣告和昭示。

  二是捍卫历史真相的需要。历史真相不容遮蔽。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期间犯下了包括南京大屠杀、厂窖惨案等在内的一系列反人类暴行。时至今日,一些日本政客和右翼势力还否认侵略历史,推卸战争责任。不仅如此,日本近年来还大幅增加防卫预算,在强军扩武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用阅兵守护历史真相,正是警示世人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

  三是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需要。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战胜大国积极参与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构建。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的背景下,中国隆重举行包括阅兵在内的一系列抗战纪念活动,就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彰显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

  记者:我们应怎样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杨华文:伟大抗战涵育了伟大精神,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抗战历史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全面、准确地讲述抗战历史,阐述抗战过程。要深化推进伟大抗战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用好纪念馆、博物馆、抗战遗址等场所,大力推进科技赋能,为人们提供“沉浸式”体验,让抗战精神更直观、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是讲好抗战英雄故事。深入挖掘和宣传抗战英雄事迹,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传播英雄感人故事,让英雄人物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规范抗战题材的影视、文学创作,不神化、矮化、污名化抗战史实,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三是强化国际交流合作。通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展览等活动,讲好中国抗战的世界故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东方主战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作用,使抗战精神在国际舞台上产生更大影响、发挥更大作用。

  四要立足本职躬身力行。广大党员干部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勇于克服困难、担当责任,以百折不挠的韧劲和必胜的信念,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看九三阅兵应成为“开学第一课”

  记者:为什么说此次阅兵是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

  杨华文:九三阅兵是一本“行走的”爱国主义教材,是一堂致敬历史、面向未来的生动的国防教育“大思政课”。当嘹亮的国歌响起,当老兵的敬礼、整齐的方阵、先进的装备在镜头前定格,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可触摸的民族记忆。这种由视觉冲击催生的情感共鸣,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也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能触动青少年的心灵。记得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许多学校组织观看。我认为,九三阅兵应成为每所学校的“开学第一课”。

  九三阅兵可为加强国防教育提供宝贵启示。比如,阅兵通过展示抗战历史,提醒国民铭记民族屈辱与牺牲。这启示国防教育可以历史为镜,在重温历史中激发爱国热情。阅兵聚焦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这启示国防教育应注重价值引导,汇聚强国强军大力量。阅兵展示人民军队新形象,这启示国防教育要有助于民众了解新时代人民军队建设新成就,激励更多人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推进学校与驻地部队结对共建

  记者:9月是“全民国防教育月”,新时代如何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

  杨华文: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军地协同。推动202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实施细则出台。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对青少年国防教育的领导,建立检查督导和奖惩激励机制,确保国防教育工作的落实和持续改进。推进学校与驻地部队结对共建。

  二是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将国防教育融入相关课程。通过观看红色影视作品、参观革命遗址等方式,利用AR、VR等新技术手段,增强国防教育的趣味性、感染力。

  三是拓展教育阵地,强化实践体验。组织军事训练、野外生存、模拟作战等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提高国防素养。

【作者:袁云才 陈登辉】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