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无亲疏 热爱不“越位”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评论员 白木

哲学上有个终极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湘超”联赛也有三问:你是谁?代表哪个家乡?支持哪支球队?

有人认为,答案一目了然,哪个城市的人便支持哪个城市的球队,长沙人爱长沙队,湘潭人倾心湘潭队,株洲人助力株洲队……可细究起来,“城市人”的身份定义早已在时代浪潮中变得模糊。是生于斯、长于斯才算?还是工作于斯、生活于斯即可?

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口流动越发频繁,地域间的界限被不断打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有人生在A城,成长于B城,在C城求学,于D城立业,还与E城的伴侣组建了家庭,这般错综复杂的人生轨迹,让“归属哪个城市”的问题变得难以作答。老家有牵挂的父母,新家有挚爱的妻儿,甚至对手球队的阵营里,还有熟悉的亲友,这般“左右手互搏”的境遇,更让身份的界定难上加难。

身份的纠结不仅萦绕在场下球迷心头,也困扰着场上奋力拼搏的球员。长沙队11号球员李章毓,在“湘超”揭幕战中攻入联赛首球,助力长沙主场拿下三分,一战成名。可是鲜有人知道,这位赛场新星出生于郴州临武。当代表长沙队对阵郴州队时,他坦言若自己进球,不会进行夸张庆祝,要给家乡留下“最后的温柔”。高中时期,他随长沙雅礼中学斩获多个长沙市冠军与湖南省冠军,还曾助力长沙队夺得湖南省运会冠军。如今,身为中国农业大学足球校队绝对核心的他,在长沙与郴州之间,演绎着一份复杂而深沉的身份情愫。

而“湘超”的人情味,恰在此时为身份困惑打开了一扇窗。不同于其他赛事对运动员户籍、学籍、工作经历的严苛限制,“湘超”展现出独有的包容,允许配偶为当地户籍的运动员参赛,“湖南女婿”们得以踏上赛场,成为一道别样风景。在长沙队选拔赛现场,樊昀牵着妻子的手笑意盈盈:“我是永州人,妻子是长沙人,所以我决定为长沙战斗。”这份因爱而生的身份选择,给热血“湘超”平添了如许柔情。而在其他市州的球队里,想必也有不少在长沙求学、上班的球员吧!

大湾区湖南人队的参赛故事,更是将身份认同与乡愁巧妙联结。深圳约有500万湖南人,“湖南的省会除了长沙,还有深圳”的调侃,道出了湖南人在异乡的情结与眷恋。当这支队伍申请征战“湘超”的消息传开,引发无数共鸣,有网友动情写道:“这一次,乡愁有了球衣号码。”他们不为争夺名次,只为能在“湘超”赛场,圆一场回家踢球的梦。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过去10年,长沙净流入人口超300万,其中80%是年轻人,且大半来自湖南省内。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长沙早已不只是长沙人的长沙,更是湖南人的长沙。

其实,家乡本就是个相对概念,它的大小与我们同它的距离成正比。比如,生长在永州时,家乡是永州;离开湖南,家乡便成了湖南;踏出国门,家乡是中国;若翱翔于外太空,家乡便是整个地球。正所谓:“心小了,家乡就小了;心大了,家乡也大了

由此看来,赛场之上,“战长沙、干长沙”的呼声,终究是句玩笑话——水乳交融后,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谁能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呢?“湘超”从来不是某座城市的专属,而是14个市州兄弟姐妹共同的盛典,它是湖南人的“湘超”,更是能展现中国足球民间活力的“湘超”,未来甚至能成为让世界看见中国魅力的“湘超”。

与其在身份的迷局中纠结,不如将目光聚焦于赛场之上的每一次奔跑、每一次传球、每一次射门,沉醉于足球带来的纯粹快乐。当我们挣脱身份的桎梏,怀揣着对足球的热爱、对湖南的深情、对中国的赤诚,乃至一份兼济天下的大爱,便能在“湘超”的赛场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共赴一场关于热爱与梦想的精彩之约。

【作者:朱炎皇】 【编辑:肖彪】
关键词:湘超 足球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