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需要同一个“厨房”

相链区块链

  付臣欢

  在雨花区砂子塘东澜湾小学的食堂,有一群家长系上围裙“为爱发电”——43%的食堂员工是学生家长,舌尖上的“工作标准”就是“家长标准”。这样的实践,搭建起家、校两端的信任桥,也传递着更丰盛的教育意义。

  长久以来,校园餐问题之所以引发焦虑,根源在于“信息黑箱”。家长把孩子送进校园,却对关乎孩子健康的核心环节一无所知,只能在孩子回家后被动地追问,“吃饱了吗?”“好吃吗?”这种隔离感催生了担忧与猜疑。而雨花区用最直接、最“笨”也最有效的方式,捅破了这层窗户纸——邀请家长亲自入场,从“旁观者”变为“当事人”。

  家长们进入食堂,就会以最大的自觉为孩子健康“较真”。他们验菜时的“火眼金睛”、研发菜谱时的煞费苦心、手搓几千个肉丸的执着……这些细节累积的,不只是孩子们的营养与安全,更是家校之间的信任资本。雨花区已有28所中小学引入家长职工,共计91名家长走进校园食堂,说明已经在构建一个可视化的信任体系——让焦虑在参与中消散,让放心在透明中生长。

  当然,这并不代表家长必须成为职工才能对学校发出信任牌,而是提醒我们:有家长能够参与其中相互协作,很好;学校拿出更多措施建立起“家长标准”,更好!

  同时,这种家校协同的价值,还远不止于“吃得放心”这一层,它悄然成为一堂生动的教育实践课。对于在食堂工作的家长而言,这实现了个人价值与家庭关怀的“一举多得”;对于他们的孩子而言,看到父母在岗位上为自己和同学们辛勤付出的身影,自豪感油然而生——“食堂超人”的榜样力量,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光荣与意义。而亲子话题从“今天学了什么”到“今天的菜喜欢吗”,这本身就是一种更温情而和谐的家庭教育。

  同理,解决校园治理难题,有时未必有想象中那么难。打开校门,赋予家长真实的参与权和监督权,用透明的过程换取极致的信任,往往能收到奇效。毕竟好的教育,正是需要家校在同一个“厨房”里,为爱同行。

  相关链接:

  “妈妈厨房”,用爱烹饪学生“营养餐”

【作者:付臣欢】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