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年龄不到33岁!长沙12名“小荷”青年创新人才获立项支持|来长沙 创未来
12名“小荷”青年创新人才获立项支持,平均年龄不到33岁
选择长沙干事创业,他们尽情发挥所长|“来长沙 创未来”专栏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通讯员 张宇
在东方锅炉的车间里,一道蓝色弧光划过,湖南视比特机器人有限公司焊接事业部技术总监孙俊缔专注地凝视着由他和团队主导研发的视觉引导产品——这套系统能同时引导20把焊枪稳定焊接,应用在东方锅炉膜式壁焊接上,成功破解了困扰行业多年的技术难题。
近日,2024年长沙市“小荷”青年人才创新项目立项名单公布,孙俊缔跟其他11位青年才俊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成功获得立项支持。记者采访了解到,这群平均年龄不到33岁的青年科技人才,从全国各地来到长沙干事创业,在这片创新热土上尽情发挥所长,已在各自钻研领域崭露头角,成为一股蓬勃的新锐力量。
“焊接军团”让机器人焊接更具“慧眼”
今年33岁的孙俊缔,从求学时代起就深耕机器人柔性焊接相关研究,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学术成果应用于多领域。
2023年,他以应届博士毕业生的身份加入视比特机器人,并迅速组建研发团队,主攻3D视觉+AI在机器人焊接领域的应用。
“当时在深圳和长沙之间犹豫过,但长沙‘工程机械之都’的产业应用需求、视比特机器人的行业积淀,以及这座城市比较友好的生活节奏、房价和物价,最终让我选择了这里。”孙俊缔坦言,无论是就业方向还是市场环境,长沙都非常适合自己,相信在这里能够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得到快速成长。
如今,他已将户口迁至长沙,爱人也从广东一同前来,宝宝今年也在长沙出生。“从长沙出发回湖北孝感老家,只要3小时,很方便,父母也能照顾到。”孙俊缔说。
他的选择和付出带来了丰厚回报。入职仅一年,孙俊缔作为研发负责人,就主持设计研发了多款柔性焊接工作站及传感器产品,应用于工程机械、压力容器、环保设备、船舶、汽车等行业,申请专利16件,授权5件,相关技术成果创造直接经济价值超3000万元。
未来两年,依托视比特机器人的工业AI+3D视觉技术和产品,孙俊缔带领他的“焊接军团”将向工业“具身智能”前沿持续突破。
“攻坚博士”解决国家和行业关键技术难题
与孙俊缔一样,有着海外留学经历的袁觅文博士也在权衡考量多座城市后,最终将目光锁定长沙。“长沙是一座拥有雄厚工业基础和爆发性新兴产业的‘硬核’城市,为我的工科专业提供了优质就业环境,也有利于我将来的职业发展。”他说。
34岁的袁觅文,是中钨稀有金属新材料(湖南)有限公司的研发专家,专攻难熔金属研发。他主持的五矿集团科技专项“核聚变堆钨基面对等离子体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参与的中钨高新科技专项“平面显示用抗氧化耐腐蚀钼合金靶材制备技术”,面对的都是国家和行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
核聚变堆内部极端环境对材料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现有材料存在的低温脆性以及抗辐照性能不足等问题是国际公认的难题。袁觅文及其团队致力于在揭示材料辐照损伤机理的基础上,突破材料设计、制备及组织调控等关键技术,开发出能满足中国聚变实验堆以及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急需的高性能钨基合金材料。因其所作贡献,他获得望城区“攻坚博士”称号。
在企业量身定制的创新项目里,袁觅文与团队锚定了新目标:以应用为导向,通过显著提升材料的高温稳定性、抗辐照性能,延长核聚变堆中相关部件的使用寿命。
助力青年才俊早日“挑大梁”“当主角”
孙俊缔、袁觅文的故事是“小荷”人才的缩影,更是长沙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的生动写照。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活力的高峰期,为了及时发现、支持并培育这些处于事业起步期的“潜力股”,长沙2022年启动实施“小荷”青年人才创新项目,将目光精准聚焦于35周岁以下、具有较强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实施三年来,已累计立项支持52个优秀项目,拨付支持资金超千万元,从最初的“星星之火”正逐渐成长为“燎原火炬”,照亮了更多长沙青年人才的创新之路。
该计划不仅提供资金支持——对每个入选项目给予20万元经费,用于青年人才科研、培训、研修、考察等与提升学术技术水平相关的开支,更注重构建多元化的培养体系,联合入选人才所在企业为其“量身定制”项目实施方案,在创新实践中压担子、搭梯子、铺路子,助力青年才俊早日“挑大梁”“当主角”。
相关链接:
2024年长沙市“小荷”青年人才创新项目立项名单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