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红,中国红

相链区块链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修缮工程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图为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内景。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阳 摄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宁莎鸥

  红色基因,引领民族复兴;红色精神,激发人民奋斗。红色,是长沙最耀眼的底色。

  长沙的红,是浸润山河血脉的本色。从“建党先声”新民学会的木桌,到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牌匾;从文家市挥起“第一军旗”的呐喊,到板仓飘动的“骄杨”枝叶;从陈树湘断肠明志的赤胆,到雷锋精神的代代相传……先辈的足迹遍布山野街巷,如星辰般散落在1.1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这一切,不再是尘封的遗址,而是一座座流动的信仰灯塔。

  近年来,长沙将红色血脉与城市文脉相结合,倾力书写“红色之城”新时代篇章,长沙城市精神凝聚力更强、文化创新创造力更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更强、国际文化影响力更强。

  红色信仰,铸就精神坐标

  7月14日至28日,第五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在长沙举办,来自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军队系统的175位讲解员齐聚这座红色之城,讲述动人的红色故事。

  红色讲解员“国赛”的到来,是讲好长沙红色故事,让长沙红色景点更加“出圈”的契机。他们是红色火种的新一代传递者,他们的声音将在这片红色土地的上空回响……这一幕,恰如历史与现实的重奏,映照着长沙这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如何在新时代书写红色传承的壮丽篇章。

  为什么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会选择湖南,来到长沙望城?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持。长沙历经3000年城名城址不变,不仅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红色沃土,拥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底蕴。

  长沙素有“红色摇篮 革命圣地”的美誉,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忠诚与信仰的鲜红底色。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长沙见证了无数扭转乾坤的伟大时刻:新民学会旧址里,毛泽东、蔡和森等热血青年发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建党先声”,为黑暗中的中国点亮思想火种;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匾额高悬,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理论源泉;浏阳文家市,秋收起义部队在此会师,首次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板仓小镇,杨开慧烈士“骄杨”般的坚贞气节感天动地;橘子洲头,青年毛泽东独立寒秋,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世纪之问,抒发着救国救民的壮志豪情;长沙县福临镇,红军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烈事迹,彰显了什么是“绝对忠诚”……

  据《湖南省革命遗址普查报告》显示,目前湖南普查到的红色资源点有2095处,长沙就有275处,其中伟人足迹26处、名人故居22处、工农革命热土26处、革命烈士纪念地19处。这些共同构筑起长沙作为“革命摇篮”“红色热土”“英雄之城”的巍峨精神坐标。它们不仅是湖湘儿女引以为傲的历史遗产,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重要篇章,如同一座座永不熄灭的信仰灯塔,穿越时空,持续照亮着新时代的奋进征程。

  望城也是一片红色沃土,有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十大“魅力场馆”之一的湖南雷锋纪念馆、湖南和平解放秘密电台工作站旧址、周炳文故居、陶承故居等红色景点。望城仁人志士的奋斗构成了红色故事的重要篇章。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大赛以“胜利号角的回响”为主题,选择长沙作为举办地,意义重大而深远。长沙遍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讲解员将感悟到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红色力量。对长沙而言,承办本届大赛,是珍贵的殊荣,更是时代的机遇。

  近年来,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设立市级专项资金,启动“革命文物抢救性保护修缮三年行动”,重点对徐特立故居等30余处条件薄弱的革命旧址进行系统性修缮和环境整治,让红色旧址历久弥新。

  红色情怀,历史照进现实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象征绝对忠诚,昭示坚定信仰。这种“中国红”,深刻融入长沙人的血液中,成为长沙人忠诚坚守的源泉。百年党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最好的教科书、最好的营养剂。

  新民学会旧址前,戴红领巾的小小讲解员用清脆童声讲述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初心。多年来,这支由小学生组成的志愿讲解团已接待中外游客数千人次。而在麓山爱晚亭畔,寒暑假的红领巾讲解员们迎着朝阳开讲,霜叶亭台间流动着稚嫩而坚定的声音。正是这“大手牵小手”的传承,让红色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生生不息。

  在守护历史印记方面,长沙不遗余力。长沙累计投入5亿元,推动实施文物修缮、场馆提质和展陈创新,让沉睡的历史遗迹焕发时代生机。今年年初,长沙市文旅广电局就发挥公共文化空间效应,在新民学会旧址北向围墙排险加固后,打造了“建党先声”新民学会诗词文化墙。诗词文化墙选取了毛泽东、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代表及相关人员的诗文24首,形成了新民学会旧址特色微展区,为长沙新添一处文化打卡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修缮工程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经过修缮,将重新开放,并实现旧址、主题文化广场、社区公园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长沙红”文化新地标。

  建强红色阵地是长沙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举措。一直以来,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博物馆和纪念馆的规划建设,并将其列入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硬指标,要求每个区县(市)必须建有一座博物馆。同时,鼓励社会积极开办非国有博物馆。长沙的博物馆、纪念馆着力提升自身内涵,真正做到建有所用,用有所成。全市各博物馆、纪念馆在对基本陈列进行更新、改陈之外,纷纷引进和举办丰富多彩的展览。湖南第一师范、新民学会旧址、杨开慧纪念馆等一批重点红色研学基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生动课堂。

  创新文艺表达让长沙红色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2021年,由长沙歌舞剧院创作排练的民族歌剧《半条红军被》首演,这台剧阐述了“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揭示了“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的深刻道理,长声歌咏,深情唱响,引发强烈共鸣,全国巡演,备受追捧。

  国内首创沉浸式五感包裹情绪体验剧场《恰同学少年》,在橘子洲推出后,一票难求。该剧聚焦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陶斯咏等人的青年时代,以青年们“问志、寻志、立志”的成长经历为叙事主线,运用多媒体艺术表达,打破时空界限,让观众在光影交织中仿佛置身“觉醒年代”,体验一场“文化+科技”的青春热血之旅。

  从《问苍茫》在央视等平台热播,再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出发》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拍摄并在全国热映,近年来,长沙积极促成《恰同学少年》《毛泽东三兄弟》《红流》等红色题材影视剧在长沙开拍,通过影视联动,放大了长沙红色资源的宣传效应。

  科技赋能传承为长沙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启动红色经典影像修复工程,实现数字化永久保存与多样化呈现。教育传承的方式更趋多元沉浸。依托全市200余名红色讲解员、近万名导游,长沙在红色场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不同教育模式,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麓山景区坚持开展麓山文化传帮带活动,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景区文化传承等志愿讲解活动,不仅提高了志愿者们对岳麓山文化价值的认知,更有效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将红色旅游景点逐步打造成“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

  红色使命,惠泽城乡发展

  红色文化,价值无限。她既是传承红色传统的绝佳载体,也是推动地方发展的不竭甘泉,还是惠及万千群众的无形财富。近年来,长沙深耕红色沃土,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进一步激活红色文化“惠民”基因,助力致富增收,让广大民众尽享特色资源带来的文化“福利”。

  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引擎。岳麓山-橘子洲景区游客年接待量突破40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入选国家“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名单,长沙荣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目的地。红色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城市的鲜明底色。

  星罗棋布的红色资源正在成为一个个寓教于游的红色景区景点,伟大革命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2023年,凭借丰富的红色资源和高质量发展的红色旅游,浏阳获评“中国最佳红色文化旅游名城”。

  加强红色旅游资源与周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整合,做好红色与绿色、古色、彩色的融合与对接,建设综合性旅游体验区,努力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将红色资源变成致富资源,这是长沙红色旅游不断增强吸引力的法宝。

  长沙县开慧镇入选全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镇。当地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田园完美融合,发展特色项目,优化旅游配套,打造一个让本地人眷恋、外地人向往,年轻人邂逅爱情、中年人放松心情、老年人颐养性情的浪漫温馨田园小镇。如今,开慧镇不仅是一张红色经典名片,也成了一幅绿色清新美图。

  红色理想,基因铸魂引领未来

  红色基因,早已融入长沙的城市血脉,升华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核,成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塑造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力量。这份精神,闪耀于长沙连续17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温暖底色中;彰显于“全国文明城市”的文明高度;更沉淀在东亚文化之都、世界“媒体艺术之都”、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首批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里。长沙的创新活力与人文魅力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产业创新,红色基因点燃创意引擎。浏阳河畔的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作为长沙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三基地”之一,已成长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新标杆。截至2025年3月,园区累计注册企业4389家,华为湖南区域总部、创梦大厦、马栏山国际新媒体中心等重点项目相继投产。2024年园区规上企业营收达673.41亿元,同比增长5.32%;税收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10.91%。

  文化出海,红色底蕴闪耀国际舞台。浏阳烟花,这张承载着中国式浪漫的“非遗名片”,继续在世界舞台绽放华彩。2024年,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总产值达502.2亿元,出口约占全国70%,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卡塔尔世界杯到巴黎奥运会,从纽约时代广场跨年盛典到迪拜世博会,“长沙制造”的焰火让世界领略东方之美。

  现代文创,让红色IP焕发时代魅力。以中南传媒、天舟文化、芒果TV、中广天择等为代表的文化湘军,持续推动红色文化“走出去”。芒果TV海外业务覆盖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闪耀的平凡》等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的纪录片获得国际主流媒体广泛转播。2023年,长沙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达23.5亿美元,其中核心文化产品出口增长18.4%,红色主题出版物、影视作品、数字内容成为新增长点。在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文化保税”新模式助力红色文创高效出海。

  漫步岳麓书院,青松翠柏间传来青年学子的诵读:“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长沙这座承载千年文脉的城市里,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在创新中延续其魂魄。今天的湘江两岸,橘子洲头的青年艺术节人潮涌动,马栏山的程序员正将革命故事编码进元宇宙。当千年书院与数字科技碰撞,历史遗迹与文旅经济融合,我们看到红色长沙给出了独特的时代解答: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之真,以创新之力激活教育之魂,以惠民之情发展文旅之实,以开放之姿铺展文明之路。每一处星火的跃动,都在谱写“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新时代华章,将这座英雄之城的红色基因,淬炼为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永恒火焰。

【作者:宁莎鸥】 【编辑:周意】
关键词:红色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