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打开的书!乡村支教实录《春雨点点入地》出版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王佳怡)27日,由湖南毛泽东文学院主办,长沙市作家协会、雨花区作家协会、雨花区砂子塘小学协办的杨松林散文集《春雨点点入地》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共同探讨这部以乡村支教为背景的日记体散文集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春雨点点入地》于2025年8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两辑,共收录100篇日记体散文。第一辑“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本打开的书”记录了作者在石桥小学支教时与17名毕业班学生相处的点滴时光;第二辑“石桥,心灵里温馨的一隅”则描绘了乡村的自然风貌与淳朴民风。
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毛泽东文学院院长谢宗玉表示,《春雨点点入地》以质朴真诚的语言,构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乡村画卷。他认为,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作者真正走进了乡村教育的现场,用细节和真情还原了支教生活的本真状态。
砂子塘教育集团总校长、砂子塘小学党总支书记李臻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杨松林的工作单位,砂子塘小学为拥有这样一位深情记录乡村教育的教师而自豪。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雨花区作家协会主席曾散在致辞中认为,杨松林的作品延续了湖南散文关注现实、真情动人的传统。
《春雨点点入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并非单向的教育记录,而是展现了教育与生命之间的双向成长,由此延伸出对文学与教育、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深入探讨。作者以文学的敏锐观察和人文的温暖笔触,为支教生活赋予了新的维度与创造力。作品在散文文体中开拓了“支教实录”这一较为稀缺的类型,可被视作一部具有“教育散文”特质的作品。
在语言风格上,作品运用朴实无华的本色语言,陶渊明式的质朴、真淳,使得书中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声音,仿佛都是从石桥小学和石桥村走来。这种“繁华落尽见真淳”的语言风格,与支教教师的身份和乡村环境相得益彰。其作品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其原生态的质感、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
作者杨松林在答谢辞中回顾了自己的支教经历与创作历程。他表示,这一年的支教生活让他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的温度与希望,而写作正是对这段时光的最好致敬。在研讨会上,杨松林向湖南毛泽东文学院捐赠《春雨点点入地》,湖南毛泽东文学院副院长纪红建接受捐赠并颁发入藏证书。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