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典籍专家齐聚长沙 共话赓续中华文脉绽放时代光彩

相链区块链

  与会专家开展论坛交流。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31日讯(全媒体记者 宁莎鸥)10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指导,典籍博览交流工作委员会主办,长沙图书馆、宏瑞文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典籍博览交流工作委员会2025年会在长沙图书馆召开。来自全国的20余家典籍博览交流委员会成员单位代表,全省各级古籍收藏单位及省内高校图书馆代表近百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年会旨在深入推动我国古籍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促进全国古籍保护领域的交流合作。开幕式上,湖南图书馆副馆长任重提出,当前古籍保护事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数智创新与活化利用成为核心方向,期待与全国同仁携手,推动古籍资源与现代科技融合,探索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等新模式,让典籍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合作,构建“全民共护”的生态体系,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形成传承中华文明的强大合力。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旅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易鹰表示,近年来,长沙通过典籍陈展与数智创新,不断探索典籍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长沙模式”,以守正创新的姿态,让三千年楚汉名城的文化遗产,在时代浪潮中成为历史的活态见证。值此长沙图书馆建馆65周年之际承办此次年会意义重大,愿以此次年会为契机,在古籍价值挖掘、古籍资源数字创新、文博跨界融合发展等方面锐意进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赓续中华文脉,绽放时代光彩。

  10月30日,年会研讨会围绕“数智的力量:典籍陈展的活化与创新”主题展开深度交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上海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及宏瑞文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7家成员单位代表结合各自特色项目分享数智时代典籍展陈的活化与创新实践,共同探讨科技赋能下古籍保护与创新传播的新路径,为古籍保护发展提供“多元解法”。

  10月31日举行的圆桌论坛,由甘肃省图书馆党委书记宋冰、甘肃简牍博物馆副馆长徐睿、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上海图书馆展览部主任王旭东等业界专家,围绕“如何利用数智技术提升典籍陈展的互动性与体验感”“馆际间如何更好地实现典籍资源共享与协同陈展”“如何通过典籍陈展活化项目培养和吸引更多年轻受众”三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与会代表参观长沙图书馆二楼展厅展出的《书承文脉远·家国湖湘情》文献特展。

  典籍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历史的记忆。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典籍博览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深圳美术馆馆长朱建军在总结时提出,“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促进典籍资源的推广与传播,提升典籍文化符号的认知度与当代影响力,一直是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典籍博览交流工作委员会的奋斗所指和意义所在。2025年以来,委员会各成员单位通过联合策展、巡展交流等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与跨域联动。下一步将强化人才引进和建设培养,构建优秀文化服务和专业人才队伍协同发展模式,不断提升合作办展水平,协力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科技创新与文旅发展,拓展文化传播新路径。

  活动期间,长沙图书馆等6家文博机构加入典籍博览交流工作委员会,成为新任委员单位。加入委员会后,长沙图书馆将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建强科技保护阵地,依托湖南图书馆“古籍修复知识库系统”,推动传统修复技艺与新技术、新媒体融合,让公众了解更多古籍及古籍背后的故事;二是构建开放共享网络,依托长株潭图书馆联盟,推动区域古籍数字资源互联,联合举办跨地域典籍交流特展;三是创新活化传播形式,探索适合图书馆的“古籍资源+阅读推广”的旅游融合之路,打造“文本可视化、场景可感知、互动可参与”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同时,继续加强与各地同仁修复技艺交流、特色资源互展等深度合作,守好湖湘典籍根脉,在古籍价值挖掘、古籍资源数字创新、文博跨界融合发展等方面锐意进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答好“两道融合命题”,擦亮“三张文化名片”,为中华文脉的守护与延续,注入“长沙智慧”与“长沙力量”。

与会代表合影 均为长图供图

【作者:宁莎鸥】 【编辑:宁莎鸥】
关键词:典籍博览交流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