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摊灯》,何以闪耀文华奖?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肖舞

日前,由湖南省湘剧院创排的湘剧小戏《一盏摊灯》荣获第十八届文华奖的首届文华节目奖,成功登上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领奖台。这不仅是一座沉甸甸的奖杯,更是一次古老的湘剧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的响亮宣言。《人民日报》11月11日刊文评介:“聚焦现实题材的湘剧小戏《一盏摊灯》,则运用戏曲的武戏技巧外化人物内心冲突,烛照人性幽微。”

一部湘剧小戏,何以能在强手如林的全国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专家与观众的双重认可?近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该戏的导演贺希娟与主演王艳军、陶思慧,聆听这部获奖作品背后的创作密码与心路历程。

破局之困:古老剧种如何演绎现代小人物的心灵之战

“当得到获奖消息时,心情特别激动。”回顾那一刻,导演贺希娟的欣喜之情依然溢于言表,“这是文化和旅游部首届文华节目奖,竞争对手来自全国各地的强大剧团,能拿到这个奖非常不容易。”在她看来,这份荣耀属于整个团队,是主创与全体演职人员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也是她个人艺术道路上一次幸福的丰收。

导演贺希娟(左一)。

成功的果实并非一夕长成。贺希娟与《一盏摊灯》的缘分始于2021年。当她读到由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编剧奖得主冯之创作的剧本时,瞬间内心被其击中。“拿到剧本后我特别兴奋,当晚十二点多还打电话给他,表达对剧本的喜爱。”贺希娟回忆道,“这个戏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讲述的是人间真情。” 然而,激动之余,挑战也随之而来。拥有近六百年历史的湘剧,素以演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历史人物见长,而《一盏摊灯》聚焦的却是当代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个摆烟摊的盲女与一个徘徊在歧路的小混混。

“这对导演、演员而言都有很大难度。”贺希娟坦言,但她坚信这是湘剧必须面对的课题,“我们应该要与时俱进,不能总演历史人物。况且这个戏情感细腻、有温度,正好能发挥我们剧种善于表达思想情感的特长。”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对创新的渴望,驱动着她接下了这个“甜蜜的负担”。

破题之钥:“文戏武唱”让内心挣扎“看得见”

《一盏摊灯》的故事内核极为简单:深夜,小混混刘小毛企图偷走盲女亮亮烟摊上的香烟,整个戏剧冲突就围绕“偷”与“防偷”展开。如何将这样一个极易流于平淡的场面,转化为具有强烈戏剧张力和戏曲韵味的舞台作品,成为创作的核心难题。

专家的评语和观众的掌声,共同指向了该戏最大的创新亮点——“文戏武唱”。导演贺希娟创造性地将刘小毛内心的善恶博弈,外化为“恶魔”与“天使”两个具象化的角色。于是,舞台上不再是两个人单调的对峙,而是通过戏曲独有的武戏技巧——打斗、纠缠、撕扯,将人物内心的惊涛骇浪视觉化地呈现给观众。

《一盏摊灯》剧照。

“这个创意在演员穿上服装后效果更加凸显。”贺希娟介绍,这种手法不仅大大增强了观赏性,加快了戏剧节奏,更深刻地“烛照人性幽微”,让抽象的内心挣扎变得可视、可感。这一突破性尝试,在中国剧协举办的首届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上,被评委盛赞为“全新的传承与创作”。

除了导演手法的创新,戏曲本体的现代化转换也同样关键。音乐上,创作团队攻克了现代戏的音乐难关,为盲女亮亮设计了娓娓道来的湘剧高腔,为刘小毛则选用了大气且有张力的弹腔,通过声腔对比刻画人物。演员行当上,也打破了固有程式。饰演刘小毛的王艳军是武生出身,他的角色需要从前期的“丑行”(小混混)转换到后期的“生行”(改过自新),这种跨行当的表演,对演员是极大的考验。

破茧之旅:从武生到小混混,从青衣到盲女

对于主演而言,饰演与自己行当和时代背景都相距甚远的角色,无疑是一次艺术的“破茧”。“作为一个唱武生的我来说,要饰演好刘小毛这个角色极具挑战性。”青年演员王艳军向记者坦言,这个角色的尺度极难把握,“演过了就像小品太夸张,演太程式化了又不能放松。”在导演的悉心引导下,他逐渐找到了角色的心理依据和行为逻辑:从最初的浑浑噩噩与窘迫,到起恶念想偷烟,再到被亮亮的纯洁善良所感化,最终完成心灵的洗礼,选择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王艳军相信,这个角色的意义超越了舞台:“通过这个角色的诠释,也许会影响到千千万万个‘刘小毛’,让更多人去关怀社会弱势群体。”

主演王艳军、陶思慧。均为省湘剧院 供图

而与“魔鬼”缠斗的刘小毛相对应的是,饰演盲女亮亮的青年演员陶思慧,则要化身照亮黑暗的“天使”。今年28岁的陶思慧,与角色年龄相仿,行当是青衣,以往饰演的都是淡雅、规矩、内涵深厚的传统戏角色,且年纪偏大。

“这是我第一次饰演盲女角色。”陶思慧说,为了贴近人物,她在导演的指导下,专门去观察路边盲人的状态和特点进行模仿。在她看来,亮亮是一个阳光、纯洁且善良的女孩,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束光,与刘小毛形成鲜明对比,并通过交流,引发了对方内心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并最终让光明胜出。 “从湖南省艺术节一步一步走向全国性的舞台,这部戏一路走来五年,很不容易,艰辛只有剧组的人清楚。”陶思慧动情地说,“俗话说十年磨一戏,我们用五年时间把这个小戏磨出来,感到很开心、很幸福。”

破浪之志:打造一部可复制、能传承的“流动经典”

《一盏摊灯》的获奖之路,是一条清晰而扎实的攀登轨迹:2021年获湖南省第七届艺术节田汉小剧目奖,随后斩获中国剧协全国小戏小品展演优秀作品奖,2023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特别扶持剧目,2025年最终问鼎文华节目奖。这并非偶然的幸运,而是五年磨一剑的必然结果。 

谈及未来,作为一个从演员转型、拥有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硕士专业背景的戏剧人,一级导演贺希娟的目光既务实又深远。她认为,这部戏人物鲜明、寓意深刻,特别适合进校园演出。“我计划在团里培养两到三组演员,让这部戏能反复走进校园、社区演出,还艺于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粮送给老百姓。”在她看来,不断的演出与打磨,不仅是惠及民众,更是让作品本身永葆活力的关键。

《一盏摊灯》的成功,正如其名,它像一盏在舞台上亮起的灯,不仅照亮了迷途者刘小毛的内心,也照亮了湘剧艺术在当代发展的新路径。它证明了,古老的剧种无需固步自封,只要扎根现实、勇于创新,善于运用戏曲本体的美学精髓去表现现代人的生活与情感,就一定能赢得这个时代的掌声。

《一盏摊灯》的获奖,标志着湖南省湘剧院继《马陵道》实现湖南戏曲文华大奖零的突破后,再度实现文华节目奖的突破。

【作者:肖舞】 【编辑:谭伟】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