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湘全国政协委员陈晓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3月5日讯(全媒体记者 陈良)“当前,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亟需提升‘第二个结合’的思政教育协同效应。”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住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陈晓红提交提案,建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现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材时代性不强,“大思政”效应彰显不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陈晓红表示,当前国家层面尚未设立指导机构,对高校应当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也未进行统一,不少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并未纳入思政课程体系,缺少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机深度融合。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材的时代性不强。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名称不一、教材不一,“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此外,“大思政”效应彰显不够。不少高校虽都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通识性课程,但一个学期、32学时的教学安排无法讲清讲深讲活包罗万象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且不少高校的教学方式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读原著、学原文、悟理想的少,把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不多,缺乏与思政教育的联动。
建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陈晓红建议,不断提高认识,强化顶层设计。“把加强和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建设摆在思政课建设的突出位置,把依托高水平教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主阵地,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她提出,在教育部教指委中加快成立“中国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并新增中国文化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或在相关教指委和基地中增加相应职责,以强化统筹指导;国家层面制定出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指导性意见,在领导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方面与思政课同要求、同部署、同落实。
“明确课程定位,推进内容更新。”陈晓红建议,将不同名称的传统文化课程统一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必修课,并归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体系,把相关教材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集合各领域优秀专家高质量编写教材,统筹做好教材的出版和推广使用工作。同时,与时俱进加快推进教材体系更新,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就等,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教材体系,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探索“第二个结合”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丰富教学方式,彰显‘大思政’效应。”陈晓红还建议,倡导高校分多学期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增加课程学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构建起文化自信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一体推进的体制机制。通过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建设大格局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高校探索形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特色品牌活动,不断创新德育、美育等方式方法,积极实施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传承项目等,使广大青年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取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自律于身、笃实于行的实际成效,帮助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