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要空间”!长沙装配式智能建造重塑“工业上楼”新范式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28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嘉)10月27日,长沙市住建局调研组赴重庆,实地考察了当地“工业上楼”试点项目——涪陵区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园和湖南巨星UHPC智能制造项目。此次跨省调研,不仅是区域间经验交流的缩影,更折射出长沙以“工业上楼”为支点,推动产业空间变革、辐射全国的战略布局。

巨星集团在重庆市涪陵区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园修建的厂房,采用“工业上楼”技术,短短三个月即完成主体建设。 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嘉 摄

  “工业上楼”:长沙的破题之道

  “工业上楼”是通过装配式技术实现“每层皆为首层”的产业空间新模式。它采用大跨度、大荷载、大层高的设计,满足重车、重机“上楼”需求,同时通过减振、隔振技术保障生产精度,让企业在高层楼宇中实现研发、办公与生产一体化。

  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难题,提升亩产效益,成为长沙工业用地集约化利用的“金钥匙”。

  2024年7月,长沙率先出台《关于用BIM技术和装配式建造技术推动“工业上楼”的实施意见》,锚定技术驱动路径。如今,一批集研发、生产、办公于一体的新型工业楼宇已在长沙落地生根,推动建设领域科技创新与绿色低碳发展,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四层楼厂房实现了免模板、免支撑、免次梁,200吨设备可实现“轻松上楼”。

  让厂房“向上生长”,让效益“向优攀升”

  作为长沙“工业上楼”的领军企业,巨星集团凭借全装配创新建造技术,实现了立足长沙,走出湖南的跨越。

  “该技术通过大载重楼盖、梁板一体化等技术,可实现每层承重能力媲美地面厂房,支持200吨设备‘轻松上楼’。”在重庆市临港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四层楼厂房内,巨星集团总裁邱则有介绍,项目采用该创新建造技术后,实现了免模板、免支撑、免次梁,项目造价节省了约150元/㎡,施工周期缩短了40%,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主体建设,成为“长沙智造”跨区域合作的典范。

  邱则有介绍,该技术除了承载力强、高效节能外,其空间大跨度的设计可满足多样化生产需求,层间隔振技术确保精密加工与研发互不干扰。同时,土地利用率可提升30%以上,企业生产成本显著降低,真正实现了“上下楼”即是“上下游”的创新生态产业链。

  从长沙走向全国,技术输出的“星辰大海”

  目前,以长沙为基地,巨星集团的“工业上楼”技术已辐射至重庆、沈阳、深圳等地,累计应用面积超150万平方米。这一模式不仅助力当地产业升级,更形成了可复制的“长沙样本”。

  日前,巨星集团在越南的项目开工,长沙的“工业上楼”模式正逐步从中国走向世界,这是技术自信与战略远见的双重驱动。

  “我们要积极推广EMPC工程总承包模式,这种管理创新模式集成BIM与装配式技术,实现了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同时,依托工业楼宇经济,可推动产业链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长沙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先表示,目前,长沙正以数字化、智慧化为导向,强化“工业上楼”的标准化与平台化建设,进一步夯实其作为全国产业空间改革策源地的地位。

  随着更多企业拥抱“向上要空间”的变革,长沙不仅为城市工业发展提供了新范式,更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让数智科技与绿色建造共生,为中国智造迈向高质量增长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刘嘉】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