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梁八柱”筑基,“五维驱动”赋能,长沙智能建造迈向“十五五”产业新高地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6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嘉)11月5日,2025年度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与产业化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围绕“开展好房子研究及样板房示范推广、推动住房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等议题展开讨论。

会上,长沙市绿色建筑发展中心代表长沙作了“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经验分享,系统阐述了长沙以系统思维推进智能建造的“长沙模式”与阶段性成效,并前瞻性描绘了“十五五”期间打造国内智能建造产业高地的宏伟蓝图,引发广泛关注。
系统谋划 构筑“四梁八柱”发展新格局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新时代城市建设与建筑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筑业是城市发展的‘骨骼’与‘肌肉’。”会上,市绿色建筑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曾敏介绍,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正是推动其内涵式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建筑领域的具体实践。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长沙创新构建了“智能建造·四梁八柱一底座”总体发展框架,从发展战略、建造模式、产业体系、保障机制四个维度系统推进。其核心是探索实践EMPC模式,即融合BIM数字技术主线、工业化生产载体与工程总承包管理手段的新型建造与管理模式。
试点期间,长沙22项创新举措入选住建部可复制经验清单,连续两年获评“优秀”,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
五维驱动 “长沙模式”结出丰硕成果
长沙围绕“政策、技术、场景、产业、人才”五要素系统发力,智能建造实践成效显著。
目前,长沙打造了BIM设计、数智工地、柔性智能生产、绿色农房及智慧排水五大研发中心,成立智能建造研究院,发布新技术新产品100余项,形成38个标准、导则,为行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创新性提出了智能建造1.0至5.0五大应用场景,项目主体可“菜单式”点单。近三年打造了涵盖黄花机场、暮坪湘江特大桥、东方红科创中心等在内的34个试点示范项目,并出版应用类书籍,推动全行业“用参数设计、用数字盖楼”。
长沙以“1+3+N”模式培育产业集群,建立EMPC联盟,精准实施“一企一策”支持头部企业发展。目前已培育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13个、规上企业987家。2024年全市智能建造总产值达18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2000亿元,较2023年实现翻番,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
同时,开展“211”数字人才培训、“十百千”行动,今年培训各类数字技能人才500人次。建立了140余人的高端专家“智囊团”,并推动7所在长高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累计培养专业人才千余名,构筑了多层次人才保障体系。
前瞻布局 “十五五”奋力谱写新篇章
面向“十五五”,长沙目标明确,路径清晰。
据了解,《长沙市“十五五”智能建造产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决心将智能建造推向新高度。
长沙将通过培育龙头、扶持“专精特新”、加强园区建设,打造智能建造产业集群。推进“产能出海、绿建下乡、工业上楼、智建下地”以拓展应用,力争2030年产值突破5000亿元,建成全国智能建造产业高地。
聚焦数智科技、绿建新材、智能装备等八大领域,长沙将构建涵盖数字化设计、工业化生产、智能化施工、智慧化运维全产业链的智能建造“481”技术发展体系。同时,围绕产业工人、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党政人才四支队伍,将加快构建符合智能建造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长沙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将打造数智工地管理平台、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绿色农房产业服务平台、房屋结构安全一体化监测预警平台等一批数字通用平台,赋能行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治理现代化。
面向未来,长沙将坚决扛起使命担当,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设,系统谋划、创新实干,奋力打造国内智能建造产业高地。长沙愿与各方携手,共同以科技赋能住房城乡建设事业,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大的长沙力量与智慧。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