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交1.695万亿元!2025年“双11”AI赋能与理性消费成主旋律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贾凯清

  11月12日,2025年“双11”购物狂欢节战报正式出炉,全网销售额达1.695万亿元,同比增长14.2%。

  历经17年发展,今年的“双11”褪去了GMV竞速赛的热闹,各大平台集体迈入“立减时代”,实时成交数据滚动播报与话题狂欢场景双双缺席,转而以周期拉长、AI赋能、玩法简化的新面貌,推动消费体验全面升级。

  这一转变的背后,既是AI时代电商平台的迭代革新,更深刻折射出大众消费理念的悄然变迁。

制图/何朝霞

  “战线”再度拉长 即时零售与服务消费成新热点

  “今年的‘双11’怎么这么长?”这是消费者罗女士的直观感受。往年习惯等到11月“一键下单”的她,今年刚过国庆节就享受到了购物优惠,反倒少了几分往年的仪式感。

  记者梳理发现,各大电商平台今年纷纷提前启动大促:10月7日快手抢先开启预售,京东活动比去年提前5天于10月9日上线,小红书10月11日启动大促,天猫10月15日开启预售,抖音则衔接中秋大促,周期长达57天。整体来看,主要电商平台“双11”平均周期超30天,刷新了购物节“史上最长”纪录。

  从品类上来看,即时零售、服务消费成为今年“双11”的新热点。

  如果说过去的“双11”,消费者更注重“囤货式”的消费体验,而在今年,各大平台则瞄准了消费者既要好又要快的消费需求。

  今年天猫“双11”发布会上,淘宝宣布“闪购全面加入‘双11’”的消息再次打响了外卖平台的购物节之战。紧接其后的,就是“立冬当天京东外卖请客1000万份美食”的优惠消息。

  在首个外卖平台全面加入的“双11”淘宝闪购、美团闪购和京东秒送加速渠道布局,拓展覆盖品类,提供消费者更“多”和更“快”的购物体验,把即时零售推到了市场的前台。

  服务消费市场同样火热。数据显示,“双11”期间,京东旅行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近8倍、机票订单同比增长6.3倍,“囤酒店”“囤机票”成为消费者今年的新选择。同时,得益于即时零售业务加入,订餐、美容美发、亲子娱乐等消费也明显增长。

  AI深度赋能 重构消费端与供给端体验

  “两件大衣选哪件?”11日晚,贺女士对着购物车犯了难。她打开淘宝AI助手的对比功能,不到30秒就收到了定制化建议——AI从她的过往购物习惯分析出穿衣风格,还结合价格、材质、商家信誉度等多维度给出参考。“不用自己挨个翻看比对,太方便了。”贺女士连连称赞。

  今年的“双11”,AI对消费端和供给端的深度赋能也是亮点之一。天猫的“AI万能搜”、京东的“京小智”等AI助手纷纷上线,为消费者和商家出谋划策。

  在商家端,AI美工可批量生成大量商品图片与视频,提高商品点击率,同时还能产出多份运营报告,帮助商家优化策略、节省成本。淘天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双11”期间已有500万商家使用AI辅助经营,经营效率平均提升1.5倍,商品点击率提升10%,有些品牌的投资回报率同比增长了30%,有些甚至翻倍。

  而在消费端,一键比价、商品比对、虚拟试衣间等多种智慧化供能一齐上线,为消费者降低了决策成本。

  消费理念悄然转型 更注重“质价比”“性价比”

  今年“双11”的销售数据,不仅是电商业态的简单升级,更体现了新时代大众消费理念的深刻转变。如今的消费者愈发理性,不再为单纯的“打折”冲动消费,而是“换种方式买”——“质价比”与“性价比”成为购物核心考量,那些仅靠低价吸引眼球、缺乏核心价值的商品,已难以打动大众。比起为凑满减熬夜蹲点,消费者更愿意把钱花在刀刃上。

  年轻人主导的“悦己消费”趋势尤为明显,追求情绪价值成为重要消费导向。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SoulApp发布的报告显示,“为快乐买单”已成为Z世代的主流消费心态。在他们的“双11”消费版图中,体验、娱乐、自我提升等情绪消费品类,已超越传统物质商品,成为消费新热点。

  大众消费转型的当下,“双11”正从单纯的“购物狂欢”向“品质消费盛宴”蝶变,电商平台的升级与消费理念的变迁相互呼应,共同勾勒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图景。


【作者:贾凯清】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双11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