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13.7%,定期做肺功能检查有助早发现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家住长沙马王堆68岁的吴先生(化名)近段时间总感到颈部及肩部酸痛,起初以为是肩周炎发作,便自行贴了膏药。因症状并无缓解,这才前往医院就诊。在湖南省人民医院,经医生诊断,吴先生患上的不是肩周炎,而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医生表示,吴先生之所以会感觉肩颈酸痛是因为其呼吸困难,所以呼气时总会不自觉的耸着肩,长期导致双肩的劳累、背酸,所以有双肩的沉重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王辰院士建议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希望慢阻肺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受到重视。”专家表示,如果将慢阻肺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社区门诊卫生院应专门配有相应的医务人员与患者做定期随访、送药、上门服务,做到这一步对于慢阻肺病人来说将是一大福音。
专家提醒,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也是慢阻肺筛查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的重要客观指标。40岁以上且有较长吸烟史的人群应定期做肺功能检查。
现状:
40岁及以上人群慢阻肺患病率13.7%
近年来,我国慢阻肺患病率显著增高,4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由2002年的8.2%上升至13.7%,增长近1倍。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为9990万,其中男性6840万,女性 3150万。由于疾病知晓率、诊断率低,慢阻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第三位主要死因。
据了解,慢阻肺患者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与同龄人相比活动时更容易感觉呼吸困难,易出现喘息和胸闷。患者在受到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后往往会发生急性加重,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陈平教授表示,我国民众对慢阻肺的防治意识相当薄弱,诊断出慢阻肺的患者了解自身病情者不足3%,就诊时大多患者肺功能已减退30%~50%,慢阻肺对国民健康的危害在很大程度上被低估,对肺功能检查缺乏重视。
警惕:
仅约一半慢阻肺患者能坚持治疗
人们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和慢阻肺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蒋永亮教授介绍,慢性支气管炎主要就是咳嗽咳痰,特别是烟民,经常早上起来和晚上的时候要咳嗽咳痰,主要特征是长期的反复的咳嗽咳痰。慢阻肺是在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咳痰症状之外出现持续性的气流受限,可以通过肺功能检查来确认。
“慢阻肺和慢性支气管炎跟肺气肿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它是有交叉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孟婕教授介绍,一般慢阻肺的患者前期有一个慢性支气管炎的过程,再加上一个肺功能急剧下降它才达到慢阻肺的诊断标准。孟婕介绍,慢阻肺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患者每急性加重一次就会带来一次死亡风险以及肺功能继续恶化,“对于患者来说,维持在稳定期会更好。”
有研究发现,慢阻肺得病的患者主要来自社会基层,本来慢阻肺就是需长期治疗,如果患者负担不了,就不能坚持治疗,“慢阻肺患者中真正依存性好的只有50%左右。”
“目前治疗慢阻肺最基本的药就是支气管舒张剂。”陈平教授介绍,现在已经有一些治疗效果更好的药上市,其中有一种叫做双支扩剂,它把作用机制不同的两个支气管舒张剂放在一个装置里面,比如说欧乐欣,它就是最早在国内上市的一个很好的双支扩剂。
据悉,2019年11月,用于治疗慢阻肺的双支气管扩张剂已被纳入《2019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陈平教授表示,这类药物已经进入医保后,患者的负担将大大降低,有望惠及更多慢阻肺患者。
提醒:
规范治疗增强肺康复训练有助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
蒋永亮教授提醒,科学合理的肺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理障碍及社会适应能力。运动训练是患者参与肺康复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肺康复最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全身肌肉锻炼和呼吸肌锻炼。科学的全身肌肉锻炼可增加机体活动量和心肺功能负荷,增加活动耐力;适当形式的呼吸肌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可以增强呼吸肌肌力,减轻呼吸肌疲劳,改善呼吸困难。
生活中,慢阻肺患者要注意什么?孟婕教授表示,首先要注意保暖,其次在秋冬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它能够预防慢阻肺急性加重,降低病死率。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