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今年10月手足口病还十分活跃,你为孩子做好防护了吗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7日(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龙梅 陈贝)“医生,医生,我的孩子昨晚突然高烧不退,手脚长了疹子,精神不好,老是想睡觉,睡觉的时候像受了惊吓,手脚一弹一弹的,怎么回事呀?”今日,一名年轻妈妈急匆匆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长沙市第四医院儿科急诊就诊。医生一检查,原来是手足口病。
该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邓发文介绍,儿科最近接诊的患儿大幅增加,主要是发热伴口腔疱疹、手足疱疹的患儿。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4月到9月最为多见。今年却和往常不一样,进入10月份,手足口病还十分活跃。
手足口病是一种发热性、发疹性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5岁至10岁的儿童少发,青少年及成人罕见,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的斑疹和疱疹,常伴发热,严重者可发生心、肺、脑等损害,甚至死亡。患者会有体温升高(多为37摄氏度至38摄氏度的低热),一般会在出疹前的3至6天中出现,持续1至3天,发热的同时伴有食欲缺乏、咽痛、咳嗽等全身症状。本病发病较急,一般是口腔发生疱疹,为红斑基础上出现2至3毫米大小的水疱,可迅速破溃发生糜烂或溃疡,常见于上颚、颊粘膜、齿龈及舌,会有口腔疼痛,可能影响进食。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肠道病毒有71种类型,可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16、4、5、6、7、9、10型,柯萨奇病毒B组的1、2、3、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艾柯病毒。其中,柯萨奇病毒A16或肠道病毒71型,可引发流行性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可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含病毒的飞沫、污染了病毒的食物以及水源、物品等进行传播。潜伏期多为2至10天,平均3至5天。对于轻型患儿,主要是对症治疗,积极控制发热,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注意接触、飞沫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对于重症患儿,需要早期识别,出现下列症状请及时就医:持续高热、易惊、肢体抖动、精神萎靡、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等。
很多家长疑惑:“我的孩子打了手足口病疫苗,怎么还会得手足口病呢?”
邓发文解释,手足口病疫苗主要是预防重症病例,还有很多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孩子得一次手足口病,还可再次患病。因此,在流行病高发的季节,孩子应注意自我防护,少去或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讲究个人卫生,勤洗手,家庭、学校等地方要勤通风,出现不适尽快去正规医院就诊。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