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48岁英语老师“最后一课”续写人间大爱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通讯员 杨丽红 潘爱华)7月29日,在长沙爱尔眼科医院的病房,角膜移植术后第三天的王凯(化名)惊喜地对医生说:“医生,我这只眼睛能看清你的样子了!”

  42岁的王凯由于在一次工作中左眼被焦油灼伤而失去光明,而角膜移植是唯一的复明方式。一年来他辗转广州、长沙各大医院都没有等到合适的角膜供体,这次终于等来了移植机会。“感谢捐献者让我重见光明,我也希望捐献者的家人们都健康平安!”王凯请长沙爱尔眼库工作人员代为表达他对捐献家庭的感激之情,而王凯的幸运背后隐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刘常宁老师一直扎根于乡村教学,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均为长沙晚报通讯员 杨丽红 潘爱华 供图

  情系三尺讲台,她用心教书用爱育人

  7月22日,衡阳县集兵镇潮江中学48岁的刘常宁老师因病离开了她无限眷恋的家人和学生,家人遵照其捐献遗体的心愿联系接收单位。接到消息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及长沙爱尔眼库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往衡阳市中医医院。在病房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及长沙爱尔眼库的工作人员面向刘常宁老师庄严肃穆地三鞠躬,表达哀思与尊重,并协助家属完善捐献手续,成功帮助刘常宁老师完成遗体及角膜捐献心愿。

  刘常宁出生于衡阳县关市镇,1998年毕业于衡阳师范学院,先后在衡阳县关市镇汇水中学、双溪中学及衡阳县集兵镇潮江中学任教英语课程,一直扎根于乡村教学,多次放弃进城的机会。在此期间,她结识同样身为教师的宋老师后,两人结为连理,并育有两儿,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

  刘常宁老师在任教期间,多次获评“优秀教师”“先进个人”“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一到毕业季,刘常宁老师都能收到学生们送的各种小卡片。

刘常宁的家人在捐献确认表上签字,帮助她完成捐献角膜遗体的心愿。

  生命的最后,她决定捐献角膜遗体

  天有不测风云。2023年,刘常宁老师发现自己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便到医院就诊,被诊断出患有恶性肿瘤。因为怕家人担心,两天后她才告诉家人。生病期间,她积极、阳光地接受治疗。知道自己的病情不乐观,刘常宁开始悄悄了解关于遗体捐献的事宜。

  她的丈夫宋老师说:“在我的心里,妻子刘常宁是一位非常勇敢、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她最后的心愿就是去世后捐献自己的遗体给医学院进行研究,为社会作最后的贡献。她刚开始和我们说的时候,我们是反对的,因为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人去世后要入土为安、叶落归根。但是,后来我们三父子经过讨论,一致决定支持她完成最后的心愿,因为这是一种善举、一种大爱。而且,她是一位老师,我也是一位老师,她作的这个决定可以让她在去世后继续以老师的身份教书育人。”

  7月22日,在办理捐献手续的现场,刘常宁的丈夫宋老师以及两个儿子眼含悲痛的泪水,儿子在母亲的遗体角膜捐献确认书上签字后哽咽说道:“妈妈作出捐献的决定,我们觉得她很勇敢、很伟大,我们为她感到自豪。”

  7月22日下午,刘常宁老师的遗体要送往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在场的所有家属和亲人怀着悲痛的心情,步履缓慢又坚定地跟在专车的后方,依依不舍地送刘常宁老师最后一程,直到遗体专车消失在车流中。由此,刘常宁老师成了一名光荣的“大体老师”,换一种方式继续在教育事业上发光发热。  

  刘常宁老师捐献的角膜也送到了长沙爱尔眼库,经专业评估,她的角膜质量优秀。7月26日,刘常宁老师捐献的两片晶莹剔透的角膜成功完成移植,帮助王凯及另外一位独眼的角膜白斑患者重见光明,他们将带着刘常宁老师的爱心继续看这个精彩的世界。

【作者:杨云龙】 【编辑:杨倩杰】
关键词:捐献 角膜遗体 人间大爱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