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当天,62岁的她回到医院与白衣天使共度“十岁生日”

相链区块链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19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刘艳)“蒋医生,医师节快乐!我给您送鲜花来了,今天也是我‘十岁生日’……”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迎来了一位特殊“家人”——精神焕发、手捧鲜花的62岁的尹女士。十年前,她因急性髓系白血病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重获新生;十年后,她带着鲜花、笑容和满满的故事回到医院,与曾经救治她的医护团队共庆她的“十岁生日”。

尹女士(右)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蒋铁斌教授互赠鲜花并留影。 均为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林暘摄

  高三班主任查出急性白血病

  2015年初,尹女士是一名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正当她全力带着学生备战高考时,身体却一直高热不退,单位的体检结果打破了她生活的节奏,最终被确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

  “这是髓系造血干/祖细胞恶性疾病,患者往往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发热、脏器浸润、代谢异常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面对尹女士凶险的病情,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蒋铁斌教授团队当即讨论决定,为她制定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案。由于当时在内地未能找到完全匹配的供者,团队迅速联系台湾慈济骨髓库,非常幸运,成功配型。

  2015年8月,蒋铁斌教授亲自飞赴台北,取回造血干细胞,在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移植仓(无菌仓),为尹女士顺利完成移植手术。

  “当时,尹老师在移植仓独自撑了28天,每天要进行注射治疗,有一天身体的排斥反应让她实在受不了,于是给我们写了‘放弃治疗’……”回忆起十年前,当时血液内科主管尹女士的护士向萍、曾丽蓉由衷钦佩地说:“尹老师与病魔搏斗的精神,成为后来我们做病人思想工作的生动案例。”

  乳腺癌与骨转移再次面临挑战

  移植成功后的尹女士,本以为人生已重回正轨。2018年,却再次遭遇挑战,她被诊断出乳腺癌,并在2020年发现肿瘤骨转移。

  面对命运的又一次严峻考验,她毅然选择坚强面对。得益于移植后免疫功能的稳定恢复,她再次成功接受了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并一直坚强地与病魔搏斗甚至和谐共处。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一次次挺过来?我想,这与蒋教授血液内科的‘亲人们’给我的勇气、信心相关。”尹女士动情地说,“他们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教会了我如何面对生活。”如今,她的生活丰富多彩,旅行、摄影、含饴弄孙,享受着人生平凡却珍贵的幸福。

8月19日医师节当天,62岁的尹女士来到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血液内科,感谢曾经救治过她的医护人员。

  鲜花代表祝福,蝴蝶代表破茧成蝶

  “大家好奇,为什么说今天是尹女士的‘十岁生日’呢?”蒋铁斌教授回答,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作为唯一可能根治急性白血病的技术,将白血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过去的5%~10%提高到目前的70%以上。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生存的患者,都习惯将自己在移植仓封闭生活20余天,即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出仓日(治疗完后),作为自己重获新生的“生日”。

  “十年前的8月19日是我的‘新生日’,没想到这个日子后来成为中国医师节,这个巧合让我更加感恩医生!”尹女士说,没有白衣天使的精湛技术和无私付出,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得知尹老师今天要来,我们血液内科团队也特意买了一束鲜花,还有‘重生十周年’的生日蛋糕。”蒋铁斌教授说,“鲜花代表着大家美好的祝福,蛋糕上画满‘蝴蝶’代表着‘破茧成蝶’,祝愿尹老师未来的生活更加和和美美,健健康康!”

  耳闻目睹一幕幕感人故事,血液内科的年轻医生无比感慨:尹女士的故事是医患同心、共克病魔的典范。作为医生,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看到患者真正回归生活,甚至比生病前活得更精彩。

【作者:杨蔚然】 【编辑:肖彪】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 湘雅三医院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