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冲电场消融术:疑难心律失常患者的新选择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19日讯(通讯员 罗辉)近日,长沙市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长沙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电生理团队,成功运用脉冲电场消融(PFA)术救治了一名“左心耳尖部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的16岁少年。该手术在湖南省内的临床应用尚属首次。
小肖(化名)今年16岁,来长沙市第一医院就诊时,接诊医生发现他无休止地发作“房速”,心血管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马丽霞接诊后,仔细评估患者病情,判断他的心律失常起源于左心耳尖部。面对巨大的手术风险,心血管内科一病区电生理团队再三讨论,决定采用脉冲电场消融为他实施手术治疗。
获得小肖家长的同意后,手术由主任医师马丽霞、副主任医师罗辉团队实施。在HT-9000 Pro系统三维标测指导下,使用HT星状高密度标测导管构建左心房模型,并精准锁定左心耳尖部的病灶位置。随后,手术专家使用AForcePlus多电极线性导管进行脉冲场消融。在短短几秒内,就成功解决了心动过速病灶。术后检测,明确小肖房速已消融成功。同时,超声检查未见心包积液等不良反应。术后定期随访反馈,小肖心电图正常,未再发作心悸等不适症状。
马丽霞介绍,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心律失常。它就像心脏里有一个不听话的“小马达”,时不时就会突然加速,让患者感到心慌、气短,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心力衰竭。
左心耳尖部起源的房速更为罕见,常见于青少年,房速常无休止发作,在所有房速病例中占比不足5%。因左心耳位置特殊,传统的射频消融治疗难度较大。消融过程中需要较高的贴靠压力,否则可能因能量传递不足导致手术失败。但过高的压力又可能增加心脏穿孔、心包积液等并发症风险。左心耳尖部常常被认为是传统射频消融的禁区。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寻找一种更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是心血管内科医生们的重要课题。
脉冲电场消融是一种新型的非热能消融技术,通过高压脉冲电场作用于心脏组织,使异常心肌细胞发生不可逆的凋亡,从而终止异常跳动。和传统消融术相比,它的安全性更高,不依赖高温,降低了心肌穿孔、心包积液等风险;精准度更强,对正常组织影响较小,减少损伤周围结构的可能性;手术时间缩短,提高了手术效率。
此次手术的实施,充分展现了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电生理团队,在治疗左心耳尖部起源房速这一罕见疾病中的实力,同时说明脉冲电场消融技术在心律失常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将成为治疗疑难心律失常患者的新选择。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