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在家唱歌飙高音,竟然“下巴掉了”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任思念)“在家练习唱歌飙个高音,唱到‘下巴掉了’,这种事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近期科室就接诊了一例。”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湖湘张氏中医骨伤治疗中心(骨伤五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阮红良今日向媒体透露。
女子飙高音致颞下颌关节脱位
早两天,家住湖南湘江新区的张女士(化名)捂着下巴,焦急地到骨伤科门诊就诊。她的嘴巴呈半张开状态,唾液不时外流,说话也含糊不清。阮红良接诊后了解到,张女士是音乐爱好者,当天在家练习歌曲时,为了唱好歌曲高潮部分的高音,特意张大嘴巴发力,结果高音刚落,就感觉下巴“咯噔”一响,随后便无法闭合,还伴有明显酸胀感。结合症状与体格检查,阮红良诊断她为“颞下颌关节脱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巴掉了”。
随后,阮红良迅速为张女士进行了手法复位,随着“咔嗒”一声轻响,脱出的关节头回到了原位,张女士的嘴巴随后能自如闭合了。
阮红良介绍,颞下颌关节脱位,指的是下颌骨的髁突(关节头)脱出颞骨的关节窝,无法自行恢复原位的急性损伤。颞下颌关节就像是连接下巴和颅骨的“铰链”,主管张嘴、闭嘴和咀嚼等功能。不当的外力或姿势,可能导致这个“铰链”脱轨,其机制与其他关节损伤有相似之处。
四类不当行为增加脱位风险
唱歌飙高音导致脱位,在临床上并非罕见。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当行为都可能增加脱位风险,主要有四类行为。
第一,过度张口的动作,除了唱歌飙高音,打哈欠时张大嘴巴、大笑不止、啃咬大块坚硬食物(如苹果、骨头)、长时间牙科治疗时张口过久等,都可能让关节过度伸展而脱位。
第二,外力直接冲击,面部受到拳击、车祸撞击、摔倒时下巴着地等外伤,会直接破坏关节稳定性,导致脱位,这类情况与创伤骨科常见的关节损伤诱因一致。
第三,关节结构先天薄弱,部分人颞下颌关节韧带天生松弛、关节窝较浅,或存在关节发育异常,这类人群即使轻微张口也可能发生脱位。
第四,反复脱位史,有过颞下颌关节脱位经历的人,关节周围组织可能已受损,韧带稳定性下降,复发风险会显著升高。
单纯性脱位专业手法即可复位
一旦发生颞下颌关节脱位,症状十分明显,如嘴巴卡在张开状态,无法完成闭嘴、咀嚼和吞咽;控制不住流口水,说话含糊、发音困难;下巴可能歪向一侧,面部看起来不对称;耳前关节区有明显疼痛、酸胀或压痛,部分人可伴耳鸣、头晕。
颞下颌关节脱位属于急症,处理不当可能加重损伤,须牢记“三不要一要”。一不要强行掰动下巴,自行用手拉扯或让他人用力按压,可能导致关节软骨损伤、韧带撕裂,甚至引发骨折,反而增加后续治疗难度;二不要进食饮水,嘴巴无法闭合时,进食饮水易发生呛咳,甚至导致误吸带来严重后果;三不要说话过多,减少下颌活动,避免加重关节负担与疼痛。要立即就医,尽快前往医院骨科、口腔科或急诊科,由专业医生进行手法复位。多数单纯性脱位,通过规范手法即可复位,复位后疼痛和活动受限会迅速缓解。
复位后,短期内避免高危动作,1至2周内,不要过度张口,避免唱歌、打哈欠时用手托住下巴,不吃坚果、硬糖、排骨等坚硬食物;注意关节保暖,避免冷风直吹面部,减少寒冷刺激引发的关节周围肌肉痉挛;加强肌肉锻炼,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下颌肌肉放松训练,增强关节稳定性;及时处理基础问题,若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基础疾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从根源上降低脱位风险。
若出现反复颞下颌关节脱位(半年内超过2次),需警惕习惯性脱位,应及时就诊评估,必要时通过注射治疗或手术加固关节结构,避免影响正常生活。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