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到田里去看看,他不放心”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以前,我们以为他不会离开我们,他是那样伟大那样乐观的人。就像网友说的,‘我们只知道仰望英雄,却不知道英雄也会倒下,也会离开我们’。”5月23日,说这句话时,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后勤管理处处长、研究员吴朝晖博士声音哽咽,眼中有泪。
“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院士毕生的追求和梦想。今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并主持召开了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攻关目标项目启动会。
“如果不到田里去看看他不放心。”在这次会议前几天,吴朝晖见了袁老师生前最后一面。“他知道我除了搞科研,还搞后勤管理。就跟我说,‘你要多花时间在科研上,高产攻关你有优势。’我回答,‘好,老师,我听进去了。’”23日下午,吴朝晖深情回忆说。
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鼓励关怀
吴朝晖是袁院士的博士研究生,2002年跟随搞杂交水稻研究,一直追逐着“高产高产更高产”的梦。
在中心工作一年后,吴朝晖被袁院士派到海南三亚南繁基地搞高产攻关。吴朝晖自己下田施肥、打药、栽培,理论联系实践,效果很好。
“袁老师非常满意,这件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随后10多年,我就跟在他身边搞超级稻研究,从700公斤到800公斤直到1100公斤。其间,南征北战,全国各地跑。”吴朝晖说。
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攻关亩产800公斤时,袁老师给吴朝晖等弟子提到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六良”要求,即良种、良法、良田、良态、良人、良机。“良态就是好的生态,良人就是要求踏实肯干,这是个系统工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失败。”吴朝晖说,袁老师对他非常严格,要求“去掉浮夸风,小心求证大胆创新,实事求是”。
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鼓励关怀。吴朝晖30岁了还不结婚,袁院士很着急,开始忙着做媒介绍对象。直到有一天,吴朝晖带着当时还是女朋友的妻子来见袁老师。
“蛮般配,什么时候结婚呢?”
“还没定,认识时间还不长。”
“不要拖了,认识好的就不要放弃,十一国庆期间就结婚。”
“这么快,她家会不会同意呢?”
“没关系,你就说是袁老师说的。”
就这样,在袁老师的关心下,吴朝晖结了婚,如今,婚姻幸福家庭美满。
“袁老师还常常给与我们家风家教方面的教导,提醒‘要与人为善,工作认真苦干,生活上不要跟人攀比。’”吴朝晖说。
在吴朝晖的记忆中,袁老师常问,“你们跟我在一起happy不happy(快不快乐)啊?”从不摆架子,愿意跟年轻人交流,年轻人有好的点子,他会吸收到自己的想法中去,与时俱进。
海水稻的由来
“他不仅是一个科学家,而且是一个战略家,为国家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吴朝晖说。无论是做三系法杂交水稻配套,还是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乃至后面20多年坚持搞超级杂交稻,袁老师都是在关键机遇期制定了战略性技术措施,并突破重重障碍取得了成功。
广为人知的是,袁院士有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其实,他还有第三个梦,那就是“在盐碱地上种水稻”。
2013年,袁老师派吴朝晖去山东负责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2014年在当地取得了好收成,平均亩产增收200-300公斤。
“青岛看到做出这么好的成绩,跟袁老师科研团队座谈时就说,‘你们有那么好的杂交水稻,我们有良好的蓝色(海洋)经济,怎么合作好呢?’袁老师谦虚地说,‘我只懂水稻,而且只懂杂交水稻,怎么合作呢?’当时,青岛的人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们有海水,你们有水稻,海水里种水稻不就是‘海水稻’吗?”吴朝晖回忆说。
就这样,“海水稻”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拉开了序幕。但随着海水稻取得的系列突破和进展,影响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后来,袁老师向国家提出,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如今这些平台都建好了,骨架也都搭好了,他老人家却离开了。”吴朝晖再度哽咽。
吴朝晖介绍,根据海水稻攻关目标,在盐度千分之六的地理条件下,研究的品种亩产达到300公斤以上,目前有些品种已经实现,科研团队正在进一步开展大面积示范,为增加更多的品种努力攻关。
吴朝晖说,袁老师逝世之后,学生们都第一时间赶到医院见了最后一面。“作为他的学生,我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我们永记他的教导,不负所望,不负所托。”吴朝晖神情悲戚。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