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这个初一少年,随父亲穿越无人区骑行去西藏 | 2025暑期青春图鉴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15日讯(全媒体记者 岳霞 实习生 周雯)清晨的阳光洒在晾晒的骑行服上,蓝色布料上的汗渍已泛白……就在这个暑假,7月2日出发,12岁的叶宸7月13日晚上刚刚穿越阿克赛钦无人区和班公湖,抵达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从318川藏线到219新藏线,这个即将进入初中学习的少年,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两段总长超5000公里的长途骑行。在车轮与大地的摩擦中,他不仅收获了健康的体魄、坚韧的意志,更与父亲成了彼此最“完美的搭子”,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成长的意义。
今年叶宸通过微机派位,已经是长沙市六中的初一新生。对于未来,父亲叶巧林计划把重心转向“短线户外”,让叶宸专注初中学习,“小学给了他快乐的童年,初中该静下心来寒窗苦读了。”但他也藏着一个小目标:“以后有空,想带他骑109青藏线,看看不一样的风景。”
两代人的 “万里路”,在骑行中读懂坚持
叶宸的“户外基因”,早在长沙市芙蓉区大同崇文小学南校区读小学一年级时就已显现。那时他加入学校排球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未缺席过一次训练;周末跟着父亲跑步、骑车,每年假期必去爬山徒步。“爸爸说,他负责带我行万里路,我负责读万卷书。” 叶宸告诉记者。
这份坚持,为他的长途骑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去年夏天,叶宸挑战318川藏线,在翻折多山垭口时遭遇了“至暗时刻”——距离垭口7公里处,他突然呕吐不止,肠胃的剧烈不适让他脱口而出“回成都”。
“我们骑了5天才到这里,你几个字就要毁掉前面的努力?”父亲叶巧林的严肃反问让他瞬间清醒。是啊,没有头疼等高反症状,只是肠胃不适,为什么不坚持?最终,他推着车一步步挪到垭口,站在海拔4298米的山顶时,“身体突然活了过来,只觉得刚才的放弃太不应该。”
那次之后,“不轻易放弃”成了叶宸的信条。今年挑战219新藏线,面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荒芜、喀喇昆仑的险峻,以及比318线更长的补给和更重的行囊,他始终咬牙坚持。“318线像一幅渐变色的画,平原、雨林、雪山都有;219线更像一首苍凉的诗,大部分路段只有戈壁和荒漠。”叶宸对比两条国道时,眼里闪着对自然的敬畏,“但难才有意思,去年的经验让我这次准备得更充分。”
亲子关系由“严父与子”变成了“并肩战友”
“最初只是觉得他体能好,能当我的户外搭子。”叶巧林笑称。作为资深户外爱好者,他每年都会去爬雪山、高海拔徒步,发现儿子能轻松跟着走几小时不抱怨后,便慢慢带着他 “升级挑战”。
为了让骑行安全可控,叶巧林的准备细致到“提前一年规划”:和叶宸确认意愿后,同步训练体能与骑行技巧;出发前翻遍前辈攻略,把每天的行程、难点、补给点、住宿点烂熟于心。“高海拔骑行,最怕因准备不足出意外。”他记得去年折多山放坡时,叶宸因紧张总往马路中间骑,他一路大喊“靠右边”,直到儿子慢慢放松——“这种时刻,比任何说教都能教会他‘谨慎’。”
父子俩的关系,也在一次次挑战中从“严父与子”变成了“并肩战友”。叶宸说:“爸爸总说‘搭子还是亲生的好用’,我们现在更像朋友。”叶巧林则坦言,是儿子的坚韧打动了他:“很多时候,我都怀疑这是不是一个小学生该有的毅力——爬山徒步时,他从不喊累;骑行到极限时,咬着牙也能跟上。”
行万里路,也是沉浸式学习的课堂
“在腾格里沙漠,我真的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川西,杜甫写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就在眼前。” 叶宸的笔记本上,贴着各地的照片,旁边抄着对应的诗句。
父亲从不放过这些“沉浸式教学”的机会。骑行318线经过泸定时,他们特意去走了泸定桥,踩着摇晃的铁索,叶宸终于懂了“大渡桥横铁索寒” 的分量;爬韭菜岭时,父亲指着连绵山脊告诉他“这就是毛爷爷说的‘五岭逶迤腾细浪’”。“课本上的文字突然有了画面,这种理解比死记硬背深刻多了。” 叶宸说。
更难得的是,户外经历没有耽误学习。每天六点半结束排球训练后,他总能高效完成作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合理规划时间,不浪费在没用的地方就行。”叶宸的秘诀简单却实在。叶巧林也认为,高海拔骑行的苦都能吃,“学习的苦对他来说,反而成了轻松事”。
如今,即将踏入长沙市第六中学的叶宸,对初中生活充满向往:“希望像小学一样,遇到良师益友,一起学习进步。”他的骑行故事早已在朋友圈传开——去年318线骑行时,班主任张卓蓉老师特意飞到拉萨,见证他抵达终点;同学们在评论里刷屏 “太酷了”,说他是“现实版少年冒险家”。
此次骑行,父子俩将于本月底返长。回望两段骑行路,叶巧林对记者说起长沙市第六中学“公勇诚朴”的校训。“公是担当,勇是坚毅,诚是真实,朴是专注。”他说,这四个字早已融入父子俩的旅程。而叶宸的成长,正是对这八个字最好的注解:用勇敢丈量山河,以质朴对待生活,让每一段经历都成为滋养生命的养分。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