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籍革命先烈潘心元对革命至死不移,女儿讲述其生平故事
长沙晚报记者 朱炎皇 通讯员 李敏
出生于富裕家庭,却毅然投身革命。革命先烈、第一任浏阳县委书记潘心元用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革命的至死不移。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他的女儿潘侠仁,听她讲述父亲潘心元的故事。
“父亲真的了不起”
在长沙市开福区戥子桥巷69号的一栋老楼房里,记者见到了潘心元的小女儿潘侠仁,她今年92岁了。
“我对父亲没什么印象,他在外面闹革命,几乎不回家。”潘侠仁找出一本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英魂——潘心元传》,封面有一张潘心元的肖像。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父亲牺牲后,家人请画师根据他们的记忆画的。
因为父亲参加革命,潘家人被国民党追捕。潘侠仁两岁时,就跟着家人逃亡。一家四代人隐姓埋名、东躲西藏10多年,直到1949年后才稳定下来。她说:“父亲的很多事情,我是长大后才知道,我翻阅了很多文献资料,他真的了不起!”
“富二代”革自家命
1903年,潘心元出生在浏阳北盛区伍佳渡村(今永安镇歧岭村)的一个财主家庭,两代单传的他简直就是潘家的“心肝宝贝”,长辈给他取名“国卿”,寓意官达“卿相”。可是,“卿伢子”长大后,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熏陶,对这个充满封建习气的名字深恶痛绝,改名为潘心元。
“爸爸曾跟妈妈解释过,元者,大也,就是说他心大着呢,他要搞共产主义,消灭剥削和压迫。另一层意思是,他的心与首皆交给党了,随时准备牺牲一切。”潘侠仁说,“古人说以诗言志,他是以名言志。”
潘心元的岳父周珥卿是浏阳北盛首富,只有一个独生女周坤元。岳父曾劝他,只要放弃共产主义,他愿意给小夫妻俩建最好的房子,却被潘心元一口拒绝。他甚至将革命矛头一开始就对准了自己家和岳父家。
“他自掏腰包创办进步刊物《新民》、发起农民运动、成立浏阳第一个农会……”潘侠仁说,父亲为革命,倾家荡产。尽管如此,祖母和母亲却依然坚定地支持着父亲,没有一句怨言。
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反动军官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湖南被白色恐怖笼罩。潘心元对妻子说:“我的头是钢铸铁浇的,对革命是至死不移的。”“革命不成功,我是誓不罢休的。”
掩护毛泽东脱险
1927年,秋收起义前夕,潘心元把浏阳工农义勇队带到了铜鼓后,独自去安源寻找党组织,遇到了毛泽东。毛泽东将浏阳工农义勇队编为3团,并决定和潘心元赶赴铜鼓,亲自指挥。
从安源回铜鼓的路上,两人迷路了,误入敌区。十几个团丁拦住了他们的去路,要搜身。情急之下,潘心元撒下一把大洋,团丁们一个个冲上前去捡大洋,潘心元趁机和毛泽东分开跑,潘心元边跑边撒大洋吸引敌人,甚至连妻子给他的金戒指都丢了出去。
潘心元被捕(后寻机逃脱),成功掩护毛泽东脱险。秋收起义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如期举行,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征程。后来,潘心元在写给党中央的报告中谈及此事,只写了简短的20个字:“途中我被捕入狱,因此只救了毛同志一人赴铜鼓。”
1930年12月,身为红十三军政委的潘心元在一次赴温州开会途中,不幸被捕牺牲。战友得知噩耗后,派人抢回了潘心元的遗体,葬在了苔山山顶。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浙江当地政府再三求证下,才确认浙江苔山岛上的潘姓烈士墓就是我父亲的墓,这时距他牺牲已经50多年了。”潘侠仁说,自己和哥哥潘侠游都曾前往当地,给父亲扫墓。
在父亲影响下,潘侠仁也成为了进步青年。如今,她是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离休干部,儿孙满堂。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