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抛撒银元助毛泽东脱险 潘侠仁讲述父亲潘心元对革命至死不移的故事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15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捷萍)“我的头是钢铸铁浇的,对革命是至死不移的。”家境富裕的大少爷,却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机智掩护毛泽东脱险,秋收起义得以如期举行……第一任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元的一生短暂而传奇。昨日,记者走访了潘心元的小女儿潘侠仁,从她讲述的故事中,感受革命先烈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革命的至死不移。

11月14日,年过九旬的潘侠仁老人在家中向记者讲述父亲潘心元生前过往,“父亲参加革命,把心与首都交给党了,随时准备牺牲一切。”说到动情处,潘侠仁眼中泪光闪烁。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劭劼 摄

  红色人物

  “富二代”投身革命

  今年94岁的潘侠仁对父亲没有什么印象。1930年父亲牺牲时,她年仅4岁。幼时仅知道爸爸闹革命去了,因为大人都缄口不语,具体情况并不清楚。“爸爸的很多事情,我们也是解放后才知道的。爸爸真的了不起!”

  1903年,潘心元出生在浏阳北盛区伍佳渡村(今永安镇歧岭村)的一个财主家庭,两代单传的他是潘家的“小皇帝”。

  潘心元自小思想活跃,1921年夏天,18岁的他考入长沙市岳云中学,与田波扬等同乡创办“浏北新民社”,出版《新民》社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自掏腰包创办进步刊物《新民》、发起农民运动、成立浏阳第一个农会、全票当选浏阳首任县委书记……就这样,一个“富二代”主动放弃了荣华富贵,逐渐成为了党内早期从事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杰出领导者。

  红色故事

  掩护毛泽东脱险

  潘心元有一个称号,叫“潘博士”。那是因为他文韬武略,有勇有谋。

  据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英魂》记载,上世纪30年代,毛泽东曾跟美国记者斯诺谈过秋收起义之前他在浏阳的历险记,这期间有个人借了20多块大洋给他,这个人就是潘心元。

  1927年,秋收起义前期。潘心元把浏阳工农义勇队带到了铜鼓后,独自去安源寻找党组织遇到了毛泽东,并带去了3支武装力量。毛泽东将浏阳工农义勇队编为3团,并决定和潘心元赶赴铜鼓,亲自指挥。

  从安源回铜鼓的路上,潘心元将自己所带的50块大洋,分了一半给毛泽东,并打扮成富商模样,一路总走在毛泽东前面,以防不测。

  因向导留的路标被风吹掉了,结果两个人走错了方向,在浏阳境内的七溪坳遭到10来个民团团丁的拦截。因毛泽东不会浏阳话,为了掩护他,潘心元立刻上前搭话,称自己是做夏布生意的商人,只是途经此地。但团丁们不依不饶,要搜身。

  潘心元故意将随身携带的银元抖落在地,团丁们一个个冲上前去捡大洋。乘敌人拾捡银元之机,潘心元示意毛泽东立即走开,而自己往原路跑去。

  潘心元边跑边撒银元,有意把团丁引向自己的方向,甚至连妻子给他的金戒指都丢了出去。为吸引团丁注意,潘心元故意在路上停了下来,并大骂团丁抢劫,确保毛泽东成功脱险。

  后来,潘心元在写给党中央的报告中谈及此事,只写了简短的20个字:“途中我被捕入狱,因此只救了毛同志一人赴铜鼓。”

  1930年12月,身为红十三军政委的潘心元在一次赴温州开会途中,不幸被捕牺牲。战友得知噩耗后,派人抢回了潘心元的遗体,葬在了苔山山顶。

【作者:全媒体记者 刘捷萍】 【编辑:刘天乐】
关键词:潘心元
>>我要举报
晚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长沙晚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