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人民城市理念 走内涵式发展路子|热点面对面
专家名片
郑晓园,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专家名片
廖欢,长沙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市基地特约研究员。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登辉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原则、重点任务。
这是时隔10年,党中央再次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我们应该如何深刻理解会议精神?长沙应该如何落实好会议提出的“五个转变”和“七项重点任务”?长沙晚报理论版“热点面对面”栏目近日约请相关领域专家,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围绕长沙城市发展实际进行了访谈。
对城市发展作出新判断
记者: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一次召开是十年前,您认为今年这次会议精神有哪些新变化、新提法?
郑晓园:会议首次明确城市发展重心从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强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十年前会议的关键词是“棚改货币化”和“增量开发”,而这次会议将“推进城市更新”提到了国家战略抓手的高度,强调要告别过去的“大拆大建”,转向“留改建”结合的有机更新模式。
此外,2015年会议主要聚焦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今年这次会议丰富了目标内涵,提出要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位一体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新增的“创新”“美丽”“文明”这三个维度,更加全面回应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任务也更具体了,比如首次强调“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直指过去十年城市化进程中暴露的老旧管网、超高层建筑安全等痛点。
廖欢:十年间我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等方面也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
在此背景下,202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有着新变化、新提法,既延续了2015年会议“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基本逻辑,又针对新发展阶段矛盾作出了系统性制度创新。
例如,从实践路径上看,本次会议强调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强化了对城市更新的重视程度,目的在于更好地实现空间效率和经济动能的双提升。
积极应对城市发展形势变化
记者:本次会议指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请您结合长沙的发展实际,谈一谈现阶段的形势变化主要有哪些?
郑晓园:长沙作为快速崛起的“新一线城市”和“网红城市”,同时作为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变化非常典型:
一是城镇化“换挡”。2024年长沙城镇化率已达83.99%,常住人口超过1060万,城市发展重点从“规模驱动”转向“功能提升”,即从大规模吸引人口增量,转变为如何提升现有居民的生活质量。二是产业“闯关”。长沙正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培育新质生产力。三是空间“挖潜”。“一主两副多组团”的城市框架加快构建,“一江两岸、比翼齐飞”的空间格局成形起势,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更多地转向存量空间的优化利用。四是治理“转型”。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高,对生态环境、文化娱乐、公共服务的精细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期望。
廖欢:长沙是我国省会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与其他城市的发展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本次会议中提出:“城市工作要深刻把握、主动适应形势变化”,这种形势也是长沙所面临的共同形势。包括发展方式之变——由“规模扩展”转向“质量提升”的新发展形势;动能转换之变——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赋能”;城市治理模式之变——由“单一管控”转向“多元共治”。
内涵式发展是必然选择
记者: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会议强调 “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您如何理解“内涵式发展”?长沙这些年做得如何?
郑晓园:“内涵式发展”强调城市发展从注重外延(规模)扩张转向注重内涵(质量)提升,追求城市功能品质、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文化内涵、治理水平等多方面的优化与协同发展,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这个概念其实反映了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战略转型,它既是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增长放缓、老龄化)、资源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年来,长沙在“内涵式发展”上做了不少积极探索。在产业结构优化上,不盲目铺摊子,而注重追求“亩均效益”,如长沙经开区的索恩格,亩均产值和亩均税收位居湖南工业企业首位。在城市空间利用上,不再是一拆了之,而是注重“留改建”结合,如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利用“1.5级开发”模式快速盘活旧厂区,成了产业新引擎。在文化内涵塑造上,结合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培育发展湖湘特色文旅经济,如潮宗街、太平老街等,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和碧水保卫战,多措并举守护生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廖欢:“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城市工作的主线,强调从粗放扩张转向集约高效、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本质是通过优化结构、提升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推进城市功能优化和民生福祉升级。
长沙近年来积极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基于城市更新,实现空间优化。突出中心城区“中优”策略,严控新增建设用地,通过有机更新盘活存量。二是依托创新驱动,实现产业升级。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升级方面成效显著。三是依托顶层设计,实现稳定和谐。长沙已连续17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正如大家口中的顺口溜,在长沙能够“住得起房子”“赚得到票子”“养得起孩子”“还倍有面子”。
“五个转变”扭转“重物轻人”倾向
记者:会议强调了五个转变,您认为强调这五个方面有哪些深意?
郑晓园:这次会议强调的“五个转变”,其实是基于我国城市发展阶段的转变以及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作出的应答。同时,这“五个转变”也是“内涵式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共同指向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
廖欢:“五个转变”之间的关系是彼此关联、彼此衔接、彼此依托的。“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是五个转变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解决了城市发展中“为了谁”和“依靠谁”的问题,强调城市发展必须回应人的需求,扭转“重物轻人”倾向,为建设人民城市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前四个转变的主题词分别是“理念”“方式”“动力”“重心”,其中“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是各项城市管理落到实处的“最后一公里”。而第五个转变属于方法论,“转变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统筹协调”是贯穿所有转变、确保系统集成和整体效能的方法论与实施路径,是确保前四个转变能够协调推进、形成合力的根本保障。
发挥优势提升宜业宜居水平
记者:会议强调了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请您结合这些重点任务,对长沙今后的发展提一些建议意见。
郑晓园:这七大任务描绘了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蓝图,建议要在存量时代做好增量文章。例如,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继续推进城市更新,尤其是老城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布局,合理规划托育、便民食堂等选址,让公共服务覆盖更多区域;加强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建设,对老旧管线等进行排查和更新改造,提高城市应对自然灾害(尤其是内涝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廖欢:说到宜居城市建设,我认为长沙最大的优势在于较低的房价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下一步应该在城市更新中更多保留历史记忆,比如将老工业区改造与文创产业结合,让城市更有温度。长沙有很好的生态本底,可尝试借鉴国际经验,把生态修复与城市设计更好结合,打造更多像洋湖湿地、圭塘河这样的生态名片。文明城市创建要避免形式主义,应该把红色文化、湖湘文化等特色资源转化为城市精神内涵。最后在智慧城市建设上,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牵引,推动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
总的来说,长沙应该立足自身优势,走出一条“科、产、城、人”相互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既要保持房价优势吸引人才,又要通过创新发展提升城市能级,这样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