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抓住“糖前期”的中医调理黄金期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9月28日讯(通讯员 王小运 蔡静 魏雪乔)常常有市民拿着化验单焦急地询问医生:“我体检发现血糖高了,是不是就得糖尿病了?”别慌张,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健康黄灯”,它提醒我们,一个关键的干预窗口期——“糖前期”已经到来了。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邹译娴表示,血糖升高并不直接等同于糖尿病。在正常的血糖状态和糖尿病诊断之间,存在一个被称为“糖尿病前期”(简称“糖前期”)的灰色地带。这个时期,就像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道“分水岭”,是身体给我们发出的最后“通牒”,更是我们通过干预,尤其是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实现“逆转”的黄金时期。
认识“糖前期”:身体发出的“健康黄灯”
什么是“糖前期”?在医学上,它通常指血糖水平已经超过正常值,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含两种情况: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静脉血浆血糖≥6.1毫摩尔/升且<7.0毫摩尔/升;糖耐量受损(IG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后静脉血糖≥7.8毫摩尔/升且<11.1毫摩尔/升。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开车时的“黄灯”。绿灯是健康,红灯是糖尿病,而黄灯就是“糖前期”。它警告我们:当前的代谢路径已经出现隐患,如果不减速、不调整,很可能会冲向“红灯”的禁区。据统计,处于糖前期的人群,未来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非常高。但好消息是,在此期间进行有效干预,其效果远胜于确诊糖尿病之后,甚至有很大机会让血糖恢复正常。
中医怎么看“糖前期”?不是“病”,是“态”
在中医理论中,并没有“糖前期”这个病名,但对其表现出的症状和体质有深刻的认识。中医更侧重于宏观的“状态”调整。
中医认为,糖前期属于“脾瘅”范畴,“脾瘅”是指由于过食肥甘厚味、过逸少动、情志失调、脾虚内热、体质虚弱、禀赋不足等病因而致中焦壅滞,脾运不及,肝气不舒,郁而化热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口甘(口甜),可见口中黏腻不爽、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或食欲增强等症状,形体肥胖,舌苔厚腻。
调理目标不是简单地“降糖”,而是“健脾祛湿、益气养阴、疏肝”,恢复身体自身的代谢平衡。
中医调理“黄金期”:四把钥匙开启健康之门
抓住糖前期这个窗口,可以通过非药物的生活方式进行调理:
第一把钥匙:饮食调理——吃对不如吃“巧”。
原则是均衡、定时、定量。不必顿顿清水煮菜,而是要运用中医的智慧。膳食食疗方推荐健脾利湿药膳和健脾益气药膳,健脾利湿药膳用薏苡仁、赤小豆、山药、荷叶、冬瓜、莲子、芡实、白扁豆、猪瘦肉代晚餐;健脾益气药膳用茯苓、白术、炙甘草、黄芪、山药做糕点。药膳计入每日进食总热量,每日服用,12周为1个疗程。代茶饮如健脾消瘅茶用党参、山药、山楂、决明子、荷叶、佩兰、玫瑰花;荷术化湿茶用苍术、薏苡仁、陈皮、荷叶、肉桂、生姜。代茶饮诸药打粉装袋,每日1袋,煮水冲泡,12周为1个疗程。
第二把钥匙:运动养生——动静结合,濡养气血。
推荐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特别是八段锦、太极拳这类传统功法,既能活动筋骨,又能调息养神,特别适合气虚的糖前期人群。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每周坚持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运动能帮助我们“健脾”,增强运化能力。
第三把钥匙:情志调节——肝气舒畅,脾胃安康。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情绪不畅(肝郁)会直接影响脾胃功能(肝木克脾土)。长期压力大、焦虑、抑郁,是引起内分泌紊乱的重要因素。穴位按摩,每天按揉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和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每穴3至5分钟,能有效舒缓情绪,疏肝理气;五音健脾疗法,曲用《秋湖月夜》《鸟投林》《闲居吟》等宫调式音乐,有调畅情志、助脾散精、预防消渴的作用。在进餐后聆听,每周5次,每次持续30分钟,12周为1个疗程。
第四把钥匙:规律作息——顺应天时,养阴培元。
熬夜最耗伤阴液。保证在晚上11时前进入睡眠状态至关重要。子时(晚11时到凌晨1时)是阴阳交接的时刻,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滋养阴液,平抑虚火,是任何药物都无法替代的补药。
当发现自己在“糖前期”的警示区内时,请勿过度焦虑,更不要置之不理。这恰恰是掌握健康主动权的绝佳时机,可以通过融入中医智慧的饮食、运动、情志和作息调整,帮助身体找回失去的平衡。希望您能抓住这个“黄金期”,用积极行动为自己的健康大厦筑牢根基。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