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后骨头脆如玻璃?警惕骨质疏松症找上门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4日讯(通讯员 易婷)“人老骨先老”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湖南妇女儿童医院专家提醒,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症这种“悄无声息的骨骼杀手”正盯上中老年人。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每3位女性就有1人受其困扰,6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更是翻倍。更可怕的是,多数人直到骨折才发现患病,而此时骨骼损伤已难以逆转。
当心!骨质疏松症离我们并不远
很多人觉得“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事,年轻不用管”,但最新数据告诉我们:它比想象中更普遍。
50岁以上人群中,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32.1%)是男性(6%)的5倍多;农村女性(20.7%)风险高于城市女性(16.2%)。而到了65岁以上,女性发病率飙升至51.6%,每2人就有1人患病;男性也达到10.7%,风险显著上升。
我国低骨量人群数量惊人,这些人骨量已开始流失,若不及时干预,很快会发展为骨质疏松。遗憾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属于“高危人群”,多数人等到腰背痛、骨折才重视,却不知此时骨骼已“千疮百孔”。
为什么会得骨质疏松症?3类原因要分清
骨质疏松症不是“单一病因”导致的,主要分为3类,不同人群病因差异大: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年龄和性别是“主因”。这是最常见的类型,随年龄增长必然发生,分为两种: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多见于绝经后5至10年的女性。女性绝经后雌激素骤降,骨骼失去“保护罩”,骨量加速流失,就像土壤失去养分,快速变得贫瘠;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多见于65岁以上老人,男女都可能患病。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吸收钙的能力下降、维生素D合成减少,骨骼代谢失衡,骨量慢慢“缩水”;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疾病或药物“诱发”。由其他问题间接导致,常见原因包括:长期使用激素(如治疗哮喘、类风湿的药物)、某些抗癌药;糖尿病、肾病、甲亢、胃肠道疾病(影响营养吸收);长期卧床、营养不良、过量饮酒或吸烟;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年轻人也可能“中招”。多与遗传相关,常见于8至14岁青少年或年轻成人,女性比男性更易发病。这类患者往往没有明显诱因,若家族中有骨质疏松病史,需格外警惕。
骨质疏松症早期可能没明显症状,但出现这些表现时,说明骨骼已在“报警”:
腰背痛反复出现:这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久坐、久站后加重,躺下休息后缓解。很多人以为是“腰肌劳损”,其实可能是骨骼密度下降,椎体承受力变弱导致的疼痛;
身高悄悄“缩水”,还变驼背:正常人有24节椎体,每节高度约2厘米。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变形,每节缩短2毫米左右,累计下来身高会平均缩短2至6厘米,还可能出现驼背(脊椎后弯),越老越明显;
轻轻一摔就骨折:这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骨骼脆性增加,哪怕是轻微跌倒都可能导致手腕、髋部或腰椎骨折;
经常胸闷、气短: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挤压肺部空间,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减少,进而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在活动后更明显。
早发现、早预防,做好这1件关键事
久坐办公腰僵如板?上下楼膝盖 “咯吱” 响?广场舞后关节酸胀难消?中老年弯腰捡物不敢用力?骨关节问题从 “轻微不适” 到 “行动受限”,往往只缺一次早筛查!
骨质疏松症的核心是“早干预”,而骨密度检测是发现问题的“金标准”,通过检测能准确了解骨量情况,判断是否存在低骨量或骨质疏松,还能预测骨折风险。
骨骼健康不是“老了才要管”的事,而是需要从小维护、终身关注。年轻时多存“骨量”,年老时少受“骨痛”;中老年人定期做骨密度检测,早发现问题早干预,才能让骨骼一直“有劲儿”,远离骨折风险。

>>我要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