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高考倒计时,别做“直升机父母”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徐媛)六月高考“箭在弦上”,学生们调整好心理状态、身体状态非常重要。可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小西失眠越来越严重,原本每时每刻都在复习,可现在经常坐着发呆,甚至莫名地流下眼泪。父母每天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任何事情都要刨根问底,可小西越来越沉默,看着小西学习状态不好,家长焦急万分,陪着她来到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理门诊就诊。心理咨询师告诉小西父母,孩子已处于“阈下抑郁”的状态。
高考、中考临近,心理专家提醒家长,别做整天盘旋在孩子头顶的“直升机父母”,紧张气氛会让孩子更加紧张,父母此刻付出越多,孩子背负的期待越多,焦虑越重,考试压力越大,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考前不要对孩子指责批评
“每年的春秋季开学前及考试前一个月,是医院心理治疗接诊繁忙的时候。”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心理咨询师蔡亚宏介绍,考前心理问题一般有失眠、焦虑、恐慌考试、逃避(装病请假)等。
为什么中、高考前特别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蔡亚宏认为,一是学生本身学习不够扎实,害怕考不好;二是周围环境的影响刺激,大家都卯着劲,家人和老师制造的紧张气氛导致压力增加;三是期望过高,但与现实差距太大,没有制定详细可行复习计划,导致焦虑;四是为了考试,其他活动都减少,重复单一的学习模式,导致心理饱和,学习效能降低,压力更大。
由于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比成人要弱,持续的高压积累下,到达心理承受阈值,会导致忽然情绪崩溃。比如晚自习大家都在快速刷题,自己却做不出时,可能出现用削笔刀划伤自己或大哭等行为。
蔡亚宏发现,来看心理咨询门诊的学生,很多情况都是父母的过度焦虑和控制欲导致孩子的心理回避和逃离。不光在考前,平时父母的心理状态是否稳定,认知是否正确都会影响到孩子的状态。
蔡亚宏建议,高考临近,考前父母不要显现过多的期待,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和营养,进行自我情绪管理,不对孩子指责批评。孩子出现担心和焦虑,帮助他进行分析,和孩子一起解决。平时学习中,面对每一次考试,家长的平常心传递给孩子的是一份安全感。
孩子怎么突然就“抑郁”了?
小西妈妈十分惊讶,不理解孩子怎么突然变成了“阈下抑郁”状态。
什么是阈下抑郁?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李晓屏教授介绍,近来,心理咨询门诊接待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很多都是小西这样的状况,有时候一个上午四个孩子都是类似的问题。说是抑郁,却又够不上诊断的标准,说是正常,可孩子就是和原来状态不一样,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家长们倍感压力,苦恼不已。
临床有种心理状态称为阈下抑郁,是指具有抑郁情绪表现却又未达到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的一种介于健康和抑郁症之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研究显示,阈下抑郁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其发生率为7.3%~23.1%,显著高于抑郁症,属于抑郁症高危人群。
蔡亚宏介绍,其实大多青少年抑郁状态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如果家长们足够地重视和关注是可以发现和改变的,大体来说青少年抑郁症前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成绩会出现逐渐下降或者明显下降;2、社会交往改变:原来喜欢跟同学打打闹闹,参加班里活动,现在不参加,反而回避此类活动;3、自我感受差:觉得自己很累,容易出现疲乏感;4、情绪波动:如常因小事发脾气、哭泣,甚至不想上学;5、身体不适感:有些孩子可能出现心慌、胸闷、腹泻、头痛、脖子痛等症状;6、兴趣改变:原来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不感兴趣,比如原来喜欢遛猫、遛狗,但现在明显不感兴趣了。
当出现这些现象时,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切忌不闻不问,或者粗暴简单处理。
孩子情绪异常怎么办?
“当孩子出现阈下抑郁情况,首先要予以重视,面对孩子时表示能看到和理解孩子的痛苦,也表达出相信他说的所有感受。”蔡亚宏说,认同是第一步,父母应和孩子一起平静地沟通,询问孩子是否在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是不是需要帮助?当孩子陷入到固化思维认知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认知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处理矛盾,释放压力。
很多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给孩子增加了很多学习任务。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应分清学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没有心理健康,学业有成也是一纸空谈。
非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们,在孩子有情绪问题时,一定要反思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公平公正,要易地而处去思考孩子的感受,倾听孩子的真实感受,用行动去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
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孩子饮食均衡,保证足够的户外运动和充足的睡眠。
孩子忙于学习,缺少阳光及运动,易导致动静失宜,阴盛阳弱。所以青少年需要保证适量的户外运动,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同时,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规律与安定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保持身心愉快,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不陷入自我设想的心理漩涡。当有任何疑问担心或者思虑时,学会倾诉,多和朋友家人交流分享,取得朋友家人的帮助。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