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 | 纪红建:湘江村的气息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沙亦如此。应本报之约,著名作家、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得主纪红建特意回到他的故乡,采写了这篇报告文学《湘江村的气息》。从湘江村的气息,我们读到了长沙的气息、中国的气息……今特刊出此文,以飨读者。
冬夜。
寂静的湘江村,像被墨水涂抹得一样浓黑,远近的树枝上、屋檐下,鸟儿们在弹奏着无韵的曲子;寒冷的湖风钻进老旧的红砖瓦房,冻得我们姊妹几个浑身冰凉,牙巴磕碰得砰砰直响;煤油灯在夜风中摇曳着如豆的火焰,幽暗、飘摇不定;昏黄的灯光下,是父母忙碌不停的身影……
那是渐行渐远的童年冬夜。
眼前的冬夜:宽阔的柏油马路像美丽的黑丝带一样,伸向每一个温暖的家,伸向每一个温暖的心灵;崭新的路灯整齐排列,像一排排列兵,把一条条乡村小道照得通明……
“妈妈!”
“妈妈!”
家里没人应答。
打电话也没有人接听。
“这个娘老子,不是告诉她我今晚要回家一趟的吗。”我在心里嘀咕:“只怕又去跳广场舞了。”
沿着音乐声,我来到村里的停车坪。
这是乡村冬夜吗?
停车坪上,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伴随着《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等动感旋律,村民们灵活轻盈地扭动着腰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动作简单整齐。
我好不容易找到母亲。她跳得很娴熟,也很起劲,甚至把羽绒服都脱了;父亲帮母亲拿着羽绒服,咧着嘴跟在后面笨拙地扭动着身体。
“哎呀,你回了!只记得跳广场舞了。”母亲不好意思地说。
“您可别因为跳广场舞感冒了!”我倒有些担忧。
……
这确实是乡村冬夜!
天还是那片天,月亮依然像一颗稀有的珍珠镶嵌在天空;月光像一片轻柔的白纱,将整个村子笼罩着。但月光下的这片土地,激流涌动,生机勃勃,散发着属于这个村子才有的气息……
一
湘江村地处长沙市望城区大众垸内,紧邻湘江,十多年前由镇湘和石堤两个小村合并而成。
这片土地可不简单。
数千年前,大众垸的先人就在团头湖周围繁衍生息,凭借勤劳和善良,一代一代,筚路蓝缕,开垦了大众垸这片荒湖野港。然而大众垸属南洞庭,八百里洞庭,历年水患频繁,灾难无穷。在与凶恶、残暴的水魔作战的传奇岁月里,大众垸人始终保持进击的姿势,为了自己的家园,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他们敢闯敢冲,敢争敢斗,战天斗地。
湘江村是湘江最亲的孩子,千百年来,她整个身体都趴在母亲的胸膛上,时刻感知着母亲的温暖、心跳、呼吸与脉搏。母亲河养育着这片土地,养育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也赋予了她灵性,衍生出一段文明。这片土地,生生息息绵延不绝,就像滚滚北去的湘江水。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时,这片生机土地的心潮如同湘江水一样汹涌澎湃。
老支书高华泉,1952年正月出生,23岁就当上了村支部委员,1991年当支部书记,直到2008年卸任。面庞黝黑的他,既有农民的朴实厚道,也有着湖南人特有的执著倔强。
在湘江村,他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参与者。
1978年前,湘江村虽然地处湖区,全是水稻田,但各个生产队的粮食依然吃不到过年,很多时候还要吃返销粮,日子过得紧巴、清贫。1979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大队支部书记把几个大队干部召集到了自己家里。书记姓王,因为年纪较大,人们都习惯叫他王六爹。王书记说,听人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搞“大包干”,不知道是真是假,要是真的,那不是搞资本主义吗?大家一听,你看我,我看你,觉得不可思议。
倒是高华泉显得很兴奋,对王书记说,搞“大包干”好,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大家各干各的,就有水喝了,干脆我们大队也搞“大包干”算了。王书记马上压低声音说,千万莫乱讲,小心人家讲我们搞资本主义,那可不得了。
改革开放的潮流滚滚而来,谁也无法阻拦。很快,高华泉又听到一个更近更现实的消息: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张家塝也像小岗村那样“单干”了,分田到户,搞“大包干”。高华泉还听说,人家“大包干”自留地的禾苗都比村集体的禾苗长得好,收成也高多了。不久后,高华泉也从公社干部讲话的口气中听出,公社是支持分田到户,实行“大包干”的。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高华泉说,有了政策,镇湘和石堤两个村行动很果断,“我们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到了,所以政策一来,我们就迅速分田到户了。”一分田到户,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收成提高了,家家户户建了小粮仓,并装得满满的,不仅吃上了饱饭,还都有了余粮。
在高华泉看来,于农民而言,在改革开放40年里,能够与分田到户相提并论的就是2004年国家减免农业税。他说,自从盘古开天地,哪朝哪代都得收税,但现在不仅做到了免收农业税,甚至还有各种各样的农业补贴。过去收农业税时,村干部一天到晚就是两件事,催粮要款抓计划生育。不收农业税了,村干部不仅祛除了一件烦心事,干群关系也大大缓解了。
高华泉笑着给我讲起一个故事。
2005年,一位副省长到湘江村调研农业。向副省长汇报完村里的农业发展情况后,高华泉把憋在心里的话倒了出来。高华泉说,领导,有件事不知能不能向您请教?副省长说,高书记,有什么事就说吧,没什么妥不妥的。听副省长这么一说,高华泉没什么担忧了。他说,国家取消农业税是好事,我们老百姓举双手赞成,只是不知道是暂时取消,还是长久取消?副省长笑着说,当然是长久取消。高华泉又问,农业补贴是不是长久的呢?副省长眉头一扬,说,放心!当然要直接补到农民头上。
高华泉这颗悬着的心才总算放了下来。
“要不是改革开放,哪会有湘江村的今天?”丁海秋说。
丁海秋也是湘江村的老支书,1988年入党,1991年当村长,2008年当村支书,一直干到2014年退休。
分田到户后,他就像鱼儿回到了水里,欢快而又自在起来。家里穷,要吃得饱,穿得暖,首先要把田种好,“耙头放得稳,作田是根本。”不安于贫穷的他,决定还谋一份职业——到河东去养鸭。他借了几百块钱,找了个伙计,买了一百多只鸭子,带上家什,来到河东。养鸭虽然辛苦,总是在风雨中行走,但毕竟属于自己的事业。可他的这份事业因为遇到一次意外而没有持续多久,只得又回到村里好好种田,在自家田地里发展农业。后来他当上了村长,并且一干就是10多年。
“湘江村除了水稻田和湖,再也没有别的资源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创业确实比较难。所以村里人创业,要么养鱼喂猪养鸭,要么学门手艺,或者到集镇、县城经商。虽然我外出创业半路回家,但与我一同外出创业的,不少后来都发家致富了。”丁海秋说。
二
现在的湘江村,俨然是一座公园。
湖光潋滟的宝丰湿地、南汊湖、谭落湖,6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区域绿意盎然;岳临高速高架桥下,建有2.3公里的村民健身长廊,篮球场、五人制足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等一应俱全。
不,应该是一幅乡村水墨画,或者是一首田园诗。
凌空飞架的岳临高速将村落一分为二;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直通农家院落;一排排白墙灰瓦、造型端庄的农舍,或是气派而现代的别墅,门前花草点缀;地下的天然气管道与自来水管道,如同村子的血管;有序交织的宽带网线,仿佛村子的大脑神经;还有荡漾在村里的欢声,洋溢在村民脸上的笑容……
支部书记邓志平,中等个头,土生土长80后。一开口,就能看出他的干脆利索,感受到他对于湘江村满满的豪情。他原来在建筑公司上班,勤奋加能力,2004年月收入就有六七千元,2005年买了第一辆小车。虽然日子愈加殷实,但是每次看到依旧破旧的家乡,他心里总会泛起酸涩。2010年,父亲生病,老婆生小孩,家里缺人,他不得不暂时放弃工作,照顾家人。此时,村里准备换届,村支两委正物色村干部。2003年入党,在外面干得不错,见多识广,2011年3月邓志平被选进村支委,3年后他当上副书记,再3年当上书记。
几年前,“公园望城”“醉美岳麓”“大美星沙”“美丽浏阳”“景区宁乡”……一幅幅美丽乡村的壮美画卷正诗意般舒展在星城大地。邓志平告诉我说,虽然湘江村一直在发展,在变化,但真正由一个无资源、无资金、无产业的“三无”村,一个剩余劳动力多、闲置田地多、空置农舍多的“三多”村,华丽转身为农业大公园,得益于长沙市的美丽乡村建设。
2014年,湘江村在新一届班子的带领下,开始了一系列动作: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河道、沟渠,建设人工湿地,实施垃圾分类,开展美丽庭院建设等,湘江村开始走上蝶变之路。2016年,为了实现规模经营,湘江村成立了土地专业合作社,全村3400亩土地入社2700余亩,并全部实现流转。土地高效流转的同时促进了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仅仅几年时间,湘江村就相继有4家企业落户,并形成了优质农产品自主品牌,休闲农业品牌也逐步打响。让人惊讶的是,湘江村已从原来泥巴满村的落后村发展成为了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邓志平告诉我,湘江村的干部出勤率相当高,一年有350天左右,只有春节那几天可以放松一下,其他时间都围着村里转,围着群众转。“这只是面上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村民内涵和观念的变化,这才是湘江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1978年时的湘江村绝大部分人还是文盲,1988年大部分上过小学、初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上了高中或中专,2008年大学生就多了起来,现在村里已经有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就连村部两个普通工作人员都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了,老百姓的思想境界就提高了,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几年,湘江村一直提倡开展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村民们聚在一起不再是打麻将、闲谈、说是非了。
“少有礼,中讲理,老有敬!”这是湘江村目前正在形成的氛围。邓志平说,这几年村里的道路加宽了,还绿化了,这些工程前前后后占用了村民不低于40亩的土地,但村民们没有一个不支持的,这也是湘江村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村民打麻将的少了,唱歌跳舞的多了,外出旅游的多了。村里还成立了文艺队,在高塘岭街道还小有名气。村里建起了老年人服务中心、夕阳幸福院,有棋牌室,还有健身房。
当然,一个地域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带头人。
2013年,宝丰农业在湘江村落户。这个带头人便是钟新强。
钟新强是上一届村支部书记,是在湘江村苦竹湖土生土长的。在我的印象中,苦竹湖是个苦涩的记忆,是湘江村最偏远,也是最贫穷的一个组。因为偏僻,其他村组都修了路,他们还是那条窄窄的湖堤。后来,湖堤垮了,湖里也积满了污泥……
钟新强年纪轻轻就走出了湘江村,在外面努力打拼,最终靠承建水利工程和经营餐饮公司打出了一片天地。2013年,他回到老家,准备花百万元为父母重修老宅,却被老父亲拒绝了。老父亲说,我不需要住那么豪华的房子,还不如用这些钱把苦竹湖好好改造一下呢。
钟新强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并且是全村出了名的孝子,他觉得老父亲的话在理,于是便把那笔准备改造老宅的钱用在了对苦竹湖的清淤改造上。不久后,几台大挖机共同作业,连挖了一个多月,淤泥堆成了一个小岛,再搭桥、搞绿化、建亭子。
从此,苦竹湖更名为宝丰湖。
钟新强的举措,赢得了乡邻们的掌声与赞许,他决定为村里多做点实事。于是,他毅然回到家乡,全身心地投入,盘活村里多余的劳动力、多余的田地、多余的农舍,并流转临近村3000多亩田地,建宝丰农庄。对于农民,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于是有些人担忧。“失败了算我的,成功了大家有份。”沉甸甸的诺言,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更可贵的是,宝丰农庄带动了湘江村人观念的彻底变化。全村以宝丰农庄为带动示范,村里的环境和农居进行了统一改造。
在湘江村,湖南龙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虎也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袁虎,1985年生人,湘江村土生土长。虽然有点大大咧咧,但敢闯敢拼敢当,为人实诚。当年,他怀揣一本驾照和500元现金闯广东,凭借着敢闯的个性,从物流公司的最底层升任部门主管,算是在城市里站住了脚。
有一年春节袁虎回家过年,看到家里稻谷都发霉变质,问父亲怎么不卖出去。父亲答:附近没有米厂。在物流公司这几年,他注意到,国家每年还要从国外进口很多粮食,再对比家乡抛荒的田地,他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他把回乡搞农业的想法说出时,首先就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好不容易出去了,又跑回来,能有什么出息?
但袁虎铁了心要回来,并且还是回到湘江村创业。他凭着自己良好的信誉,贷款20多万元,买了一条大米生产线,开办了湘江村第一家大米加工厂。操作机器、管理厂房、外出跑销售,都靠他和家人。渐渐的,他不满足只做加工厂。经过与农户协商,他发起成立了一个合作社。几年来,先后流转土地3000多亩,入社农户300多户,辐射带动种粮面积万余亩。
袁虎还注册了自己的大米商标,陆续推出了各种特色大米品牌。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既有了规模,统一了标准,创立了品牌,还解决了老百姓种粮的后顾之忧,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袁虎一步步带领乡邻走上了规模化种植优质水稻的粮食产业化之路。
现在,袁虎除了粮食加工销售,还种植高粱、养殖小龙虾,参与湘西地区的扶贫。
袁虎在湘江村的稻田里干得风生水起,他也相继获得“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
湘江村的蝶变,因为时代,因为政策,也因为村民观念、智慧、汗水和勤劳。
三
湘江村在阔步前进,但有些特质,从未离开这片土地。
或许,这就是事物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也是湘江村能够阔步前进的内在动力。
与大众垸其他村一样,湘江村一直继承着大年三十的大清早就祭祖吃年饭过年的习俗。
记得小时候,每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晚上,父母和爷爷奶奶就开始做好吃的,基本上一通宵没睡。大概凌晨3时多,父母就叫我们起床吃年饭。此时,大众垸的鞭炮声声,伴随鸡鸣犬吠,此起彼伏。
为什么偏偏赶在大清早吃饭过年?
相传,南宋年间,金兵围攻长沙,大众垸子弟闻之急欲去救援。此时已是腊月二十九了,眼看就要过年,但前方军情紧急,大众垸人想到了提早吃年饭过年。于是,他们杀猪宰鸡,先祭祖求护佑,后为即将奔赴前线的亲人饯行。大众垸子弟入城后,浴血奋战,击退了北方军队。金兵再次围攻长沙,残酷的战斗坚持了3个多月。两次长沙抗金之战,大众垸子弟付出了巨大牺牲。后来,为祭奠他们的英灵,大众垸人形成了“大清早吃饭过年”的独特习俗。
大众垸这种奋起战斗的精神一直传承下来,这表现在他们多年来与洪水的搏斗中。
20年过去了,高华泉老书记跳水堵险情的故事依然在湘江村流传。
1998年那场特大洪灾,母亲河湘江给了她孩子最严厉的惩罚与最严峻的考验。全境贴近湘江的湘江村,四处险情不断。作为当时的村支部书记,高华泉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在大堤上一守就是3个多月,几乎夜夜彻夜未眠。
最危险的一次是粉行水闸突然穿眼。当时河水直冒,情况异常紧急危险。险情面前,湘江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纷纷要求跳水堵眼,高华泉爬到最高处,大声向大家宣布说:“你们谁也不要跳,只能我跳,我参加抗洪抢险最多,我最有经验,我最熟悉粉行水闸的情况,你们谁也不要跟我抢。”说完,高华泉一跃跳入水中,在水中一泡就是两个多小时。
19年后的2017年夏天,湘江村又一次面临特大洪水的考验。
邓志平告诉我,当时湘江村成立了突击队,24小时在大堤巡查。大堤上50米一面旗帜,这面旗帜由一个党员带一个群众守着。7月1日早上6时40分,广兴组大堤处出现滑坡,接到紧急通知后,邓志平第一时间赶到。让他感动的是,紧随他而来的是老支书丁海秋和前任支书钟志平。不久后,全村党员群众全都来了。他们一直忙到20时,完全处理好滑坡才离开。他还清楚地记得,村上一个在外面开店的老板,正好开车经过,二话不说,停下车就灌起沙袋来;他还记得,听说防汛急需模板时,几十个青年开着私家车奔赴县城……
四
行走在湘江村,我能闻到浓浓的青春气息。这是希望的气息,更是未来的气息。
我了解到,湘江村村支两委共6人,80后就有4个,在高塘岭街道,甚至在望城区,都属于比较年轻的班子。比如村支书邓志平,比如村主任严旭华……80后严旭华,原来干过运输,也是收入不菲。他父亲严子兵,担任过村里的支书,严旭华继承了他父亲务实求真、敢于担当的精神……当然,还有湘江村本土企业家80后的袁虎,以及他的80后哥哥袁龙……每时每刻,仿佛都能够从他们身上看到追求、担当与创新的气息。
“湘江村这几年之所以发展迅速,归根结底,还是思路的问题。特别可贵的是,村支两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努力改善村居环境,全村上下一心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说起湘江村,望城区两型办副主任钟宇就来劲,“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村支两委有远见,吃透绿色发展理念,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建村,这点非常难得,他们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邓志平信心满满地向我介绍说,重点打造苦竹湖示范片、堤湾示范片、湘江大堤示范片,是湘江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三个片区几乎覆盖了全村,苦竹湖示范片以体育休闲、农业观光为中心;堤湾示范片以自然农家为主;湘江大堤示范片主要打造成渔村码头文化。“我们要让游客一进村,就能看到一个立体的、历史的、多元的村庄。”
“我们龙虎生态农业公司要全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中国好粮油’品牌,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路子。”袁虎说,“只有发展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反哺社会。”
严旭华驾车带着我行驶在村柏油路上,自信地介绍着湘江村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他把我带到湘江村最大的湖——南汊湖边,指着正在湖底忙碌的七八台挖掘机说:“我们要把湖里的淤泥全部清干净,湖的四周要整理出三到四米宽的马路。我们心里还有个小算盘。”严旭华憨厚地一笑,打了一个伏笔。
“什么小算盘?”我好奇地问。
“我们还打算在湖中堆个小岛,在湖的北端堆个广场,吸引那些有志于乡村振兴的企业家来湘江村投资创业,打造生态农庄或是农家乐。”严旭华笑着说,“我们还与宝丰农业的钟新强商议过,将来村上要成立一个资产管理公司,帮助村民管理房屋和土地;成立一个旅游开发公司,让更多的农业休闲企业加入。我们想让全村家家住客人,户户有分红。”
……
回望湘江村,扑面而来的是那浓浓的乡土气息、青春气息,坚毅、蓬勃。
>>我要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