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早稻开镰绘“丰”年

长沙县早稻收割正酣,高效农机穿梭金浪,产业链条托稳“星沙粮仓”

      长沙晚报7月7日讯(全媒体记者 刘洋 星沙时报记者 邬振 张庆 周汝洁 吴杰)盛夏七月,长沙县的广袤田野翻涌着金色波涛。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划破热浪,种粮人额角的汗珠折射着阳光——一场“双抢”交响曲正在星沙大地上磅礴奏响。

      科技赋能,颗粒归仓加速度

      走进青山铺镇洪河村,种粮大户王稳根驾驶的收割机在稻海中劈波斩浪。驾驶室内凉风习习,仪表盘指示灯规律闪烁。“这‘金戈铁马’驾驶室恒温25℃,一天能收割200亩!”他轻抚方向盘,身后稻谷如金瀑倾入运粮车。2100亩早稻预计单产达550公斤,现代化农机让“汗滴禾下土”的场景成为历史。

      同样的丰收图景在开慧镇白沙村铺展。全镇1.9万亩早稻实现机插机抛,机械率高达86%,73家规模经营主体流转的2.8万亩耕地尽显“机械力”。

      丰收的密码藏在科技赋能中。开慧镇金开线千亩示范片里,“四高”标准农田整合5家种植主体,早稻亩均增产超5%。“统一推广‘潭两优83’等抗病高产稻种,配套带肥带药移栽技术。”农业服务中心郑云光在田垄上展开图纸。不远处,秸秆经饲料化处理后堆成小山,全镇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金黄稻浪里跃动着绿色农业的脉搏。

      福临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则让种粮大户周永恒底气十足。暖风中沉甸甸的稻穗几乎垂到水面,他抚过饱满的谷粒,“亩产湿谷千斤以上,增收15%!”农田经过“田成方、渠相连”的改造,配合农技专家“一对一”指导病虫害防治,沃野良田真正成为“藏粮于地”的载体。

      全链保障,农户吃下“定心丸”

      当收割机还在田野奔忙,产业链后端已高速运转。青山铺镇的运粮车驶入烘干厂仅需5分钟,日处理520吨的智能设备让湿谷均匀脱水;开慧镇白沙村农机合作社里,烘干机昼夜不息吞吐稻谷,彻底终结“靠天晒粮”的历史。“边收边烘边销,我们只管安心种田!”张文捧起烘干的稻谷,清香的米味在厂房弥漫。

      在福临镇,四辆满载稻谷的卡车正驶向中储粮仓库。“‘订单农业’锁死销路,好米自然有好价!”周永恒擦着汗笑道。镇里与中储粮、隆平好粮等企业签订协议,构建“好田有人种,好粮有人收”的闭环。而在开慧镇,“我在开慧有丘田”农文旅项目让“初恋米”系列产品走进都市餐桌,产业链延伸使粮农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出发!”金井镇广裕农场里,罗广的收割机刚驶出稻田,旋耕机已轰鸣入场粉碎秸秆。不远处,长沙智康农业的戴智勇正指挥抛秧机作业,“收完立即整田抛秧,抢农时就是抢产量!”张庄合作社的880亩农田里,全自动育秧生产线与智能农机协同作战,晚稻秧苗在空中划出碧绿的弧线。

      暮色渐浓,青山铺镇的田野依然机声隆隆。王稳根指着晚稻秧盘说:“月底前3.5万亩早稻颗粒归仓,晚稻也将扎根沃土。”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