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藏族自治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南加曲措
清晨的通天河畔,薄雾还未散尽,带着高原特有的清冽寒意。
这里是有着“万里长江第一湾”美誉的高原村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立新乡叶青村。盛夏的青藏高原绿意盎然,叶青村“绿源”党支部书记多玛多杰才仁和村民们踏上巡护路,草甸上的露水很快打湿了裤脚。
多玛多杰才仁胳膊上的红袖标,如火焰般在风中翻卷,格外醒目。生态管护员查尼玛挎着边角磨得发亮的巡护包,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草地上前行。
“你瞧那处河湾小坡……”查尼玛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岸边说,“三年前我巡护到这儿,光垃圾就捡了满满三袋,现在你再看,连个烟头都找不到!”
顺着查尼玛指的方向望去,晨光中的河岸干净整洁,青草在风中轻轻摇曳。
曾几何时,村里深陷生态困境:村民靠河吃河,过度放牧让草场被啃得露了土。如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如种子落地生根,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蔓延,水清岸绿的景象重现眼前。
蝶变,何以发生?记者8月3日来到叶青村蹲点,一探究竟。
通天河畔有“绿源”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长江永葆生机,咱村守着长江源头,就得先蹚出条路来!”多玛多杰才仁拨开挡路的灌丛,边走边聊起“绿源”党支部的来历。
2020年,为了更好守护长江源头生态,“绿源”党支部应运而生,肩负起筑牢长江源头生态屏障的使命。
“为啥叫‘绿源’?”记者追问。
“‘绿’是咱这儿的生态本色,‘源’是长江源头的使命!”他拍着胸脯说,“长江源头的生态,咱得守得比金子还金贵。”
队伍中,72岁的老党员加多拉文拄着根磨得光滑的木杖,步伐虽缓却始终紧跟队伍。
“老人家,累不累?”记者放慢脚步来到老人身旁。
老人摆摆手:“常在这河边走,早就习惯了,长江是咱的母亲河,守着她心里踏实。”
天刚蒙蒙亮,加多拉文就揣着馍馍赶到了村口,手里攥着个干净的垃圾袋,嘴里念叨着:“党员得带头。”
在党员带动下,晨巡队伍从最初10余人壮大到60余人,村民们从旁观到参与,手里的垃圾袋从“装不下”变成了“无垃圾可装”。
“袋子空空的,但我们心里满满的。”多玛多杰才仁乐呵呵地说。
“治多”在藏语中意为“长江源头”,这片土地既是109国道与青藏铁路交会的咽喉,更是“野生动物王国”的核心地带。
多年来,治多县积极推进长江源国家文化公园生态文明示范区和长江第一湾国家公园生态展示窗口建设。叶青村的晨巡队伍,正是最鲜活的实践者。
太阳慢慢升起来,把影子拉得老长,“红袖标”在通天河畔移动的身影,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客约日赞”的歌声
党员带头只是起点。
如何让生态保护从“少数人干”变成“全村人忙”?叶青村用一套“立体防护网”给出答案。
“客约日赞——”清亮的歌声从远处传来,夹杂着欢快的笑声。查尼玛笑着解释:“这是村里的环保组织在唱环保小调呢!”
2022年,叶青村村民自发成立“客约日赞”,80多名成员里既有放牧归来的汉子,也有刚放下锅铲的主妇。他们把环保理念编进藏语歌谣,让“清清河水别弄脏,青青草原别受伤”的旋律传遍村头巷尾。
歌声未歇,查尼玛忽然停下,从包里掏出本泛黄的日记本:“你看这个。”
翻开本子,密密麻麻记录着今年的巡河见闻:“3月15日,发现新鸟巢”“5月2日,清理河岸枯叶”“7月8日,见到野生动物的脚印”……
他的指尖划过字迹:“这不仅是我的工作,更是全村的生态账本。”村里47名管护员像47个移动监测站,加上2名河湖长,守着5989万亩土地,森林草原防火、病虫害监测、垃圾清理,样样不落。
正说着,村民才仁尼玛弯腰捡起片枯叶扔进垃圾袋。“现在谁还敢随手扔东西?”他笑着晃了晃袋子。
绿水青山的底气
“过去啊,村民靠放牧为生,草场越啃越薄,日子也紧巴巴。”多玛多杰才仁翻开手机里的老照片,十年前的草场稀疏浅薄,通天河岸边还堆着垃圾。
合上手机,他指着远处的山坡说:“你瞧现在,草长到能没过脚踝,河水清得能看见鱼,野生动物也多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向好的生态,悄然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今年6月,治多县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万里长江第一湾景区正式开门迎客,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玩。在这里,游客不仅能饱览壮美的自然风光,更能沉浸式体验当地独特的生态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听村民讲长江源头的故事。
“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我们村,13个村民在家门口上班,吃上了生态饭。”多玛多杰才仁细数着变化,“有人开了藏式餐馆,有人办了民宿,收入比以前放牧强多了!”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保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描绘着村里的未来规划,多玛多杰才仁眼中闪着光,“保护好生态,就是守住‘金饭碗’。”
通天河被夕阳染成橙红色,倒映着经幡和雪山。往回走时,村民们聚在村委会前唠嗑:“我今天看见藏羚羊了!”“河水比去年涨了些,草更旺了!”……
笑声顺着河风传开,和流水声汇在一起,像支轻快的歌。
叶青村的守护仍在继续。每片草场,都有人记挂着草长多高、羊别啃得太密;每条河岸,都干干净净,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草好了,水净了,游客来了,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
通天河,碧水长流,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