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社长、总编辑:洪孟春 晚报热线:82220000 我要纠错 注册   登录
长沙晚报网 数字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前一天 后一天
返回版面

厚植培优城市精神 汇聚发展内生动力

      汤浩 黄永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塑造城市精神是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文化孕育了城市精神,城市精神越来越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内容,越来越成为不可或缺的城市竞争要素和个性“文化名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深层次改革。城市精神通过普遍认同践行,产生重要凝聚引领作用,城市精神表现突出的地方,其执行力、变革力、发展力往往快出一个节拍。让城市精神与改革创新各项战略部署同频共振,与时代精神高度契合,有利于构建普遍认同的城市文化心理基础和城市发展理想愿景。

      应注重博而能约,不断深化阐释长沙城市精神内涵与发展脉络。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时提出:“岳麓书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个策源地和有重要影响的地方。”岳麓书院“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优良办学传统千年传承不辍,而认定真理、“敢为人先”的担当砺行精神,不仅是湖湘士人的普遍价值选择,更是长沙精神的重要内涵。湖湘文化沉潜务实,学术思想上不轻信、不盲从,军事行动中不轻进、不轻退,培育出“扎硬寨,打死仗”的坚韧作风。城市精神又是历时发展,多侧面呈现的。楚汉、宋明、晚清等各期文化,都是构成湘城文化的重要历史维度。流寓文化、书院文化大放异彩,跨地域文化交流赋予了长沙“兼容并蓄”的开放包容精神。走马楼三国吴简展示了较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晚清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都致力于制度创革,湖湘文化成熟期同样富含“善治公正”的法治精神底蕴。而新时代雷锋精神,与历史文化、革命文化一脉相承,成为长沙鲜明的城市名片。

      应注重科学布局,统筹抓好关键节点。赓续传承,进一步加强包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文化的发掘整理呈现,提升高端研究和数据化、系统化运用水平,不断提升“长沙红”品质。创化转型,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让生生不息的湖湘文脉、志节才气、楚韵南音、金戈铁马等更好融入长沙现代精神内核。汇智聚力,构筑城市精神塑造的良好机制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工作要树立系统思维,从构成城市诸多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入手,对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系统推进各方面工作。”应综合考量布局城市精神价值融入机制,做好相关要素的动态匹配,并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取精用宏,夯实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文化根基。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推动市民文化中旧有观念转化,进一步营造和谐良好的城市人际关系。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发掘湘学、湘商、湘业、湘旅等新的精神文化资源。互动互鉴,增强湖湘文化、长沙精神的传播力,加强多层次品牌文化建设,让长沙精神文化更有料,更“吸睛”。

      应注重固本培元,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一是践行明体达用,将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入城市精神,大家共同遵循其价值追求和实践准则。二是坚持有容乃大,打造承前启后的城市精神气质形态。不断融汇时代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兴互联网文化等,努力实现新老市民文化、新老产业文化共生共荣。三是勇于砥砺奋斗,在城市产业发展中不断扩充文化载力,完善机制张力,集聚更广泛的智力,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上走在前列。四是倡行亲民惠民,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通过对人才惜重,对青年友好,满足不同层次的市民精神文化需求,围绕“人民满意”大命题淬炼城市精神,全面打造开放包容之城、惠民造梦之城、幸福和谐之城。

      〔作者汤浩系长沙市社科联(社科院)党组成员、副主席、副院长;黄永琪系长沙市政府办公厅退休干部〕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